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479252937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0504(共八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

2、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恶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

3、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注】昼:齐国地名。高子:孟子的学生。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

4、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

5、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王元泽也。是时隆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

6、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芳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相近者。每在家中云: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节选自王铚默记)材料二: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令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7、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注】王元泽、王安石之子王雾。字元泽。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

8、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熙。嗟乎A风俗B颓敝C如是D居位者E虽不能F禁G忍助之乎6.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省试,指科举中每三年一次的礼部试,明清时称会试,又因在二三月进行而称“春试”。B.“枉道速祸”中的“速”是加速之意,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含义相同。C.舍人,古代指豪门贵族家的门客,也是官职名称,宋后称权贵子弟。本文是官职名。D.“聊举数人以训汝”与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中的“训”用法和含义不相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铚说他父亲当年与阎询仁同赴省试时,在相国寺遇到王元泽,还向他询问王

9、安石为什么没参加前几次省试。B.司马光能坚守正见,当大家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时,他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哪怕被人讥笑固执鄙陋,依然不改初心。C.司马光看到近来社会风气日渐奢靡,平民讲究穿着,士大夫宴客极尽铺张,否则就会受到非议和嘲笑,他感到很忧虑。D.司马光认为俭可以养德,因为节俭会减少贪欲,这样无论身份如何,都能不被外物役使,从而约束自己,远离祸患。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王安石认为司马光“居家事事可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光的“居家事事可法”表现在哪些方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0、,完成各题。材料一: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节选自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

11、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

12、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宿卫之A人B传餐C而食D虽非性体E仁明F亦励G精之主也。11.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文中指明辨、明察,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同。B.已,文中通“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C.暂,文中指一时,表示时间短,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暂得于己”的“暂”意思相同。D.阙,文中指侵损、削减,与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若不阙秦”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13、是()A.唐太宗重视谏诤的作用,希望群臣能够广开言路,敢于进谏,反对其盲目顺旨。B.房玄龄认为隋文帝勤劳、克己复礼、尊重官员、爱护卫兵,是励精图治的皇帝。C.唐太宗盛赞韦挺、杜正伦等人不像有些臣子,那些人虽然温顺,但有逆鳞。D.唐太宗写了一道诏书来赞扬太常卿韦挺,说他所呈上的意见是正直的言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2)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14.唐太宗鼓励群臣进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

14、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

15、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狃习:熟习。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