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汇总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479127711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35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汇总(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1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1)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生产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已经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2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居民时间地点生产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 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2、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半地穴式房屋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从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4黄帝和炎帝的传说: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两个部落联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5.尧、舜、禹的禅让: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

3、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夏朝建立者: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1.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2.王位继承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二)商朝建立者:汤;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1.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三)

4、西周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京。1.巩固措施:实行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带兵随周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四)东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文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5、;军事:诸候争战,战争频繁(春秋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1)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2)政治大动荡: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霸)(3)民族大交融: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民族长期斗争中,出现民族交融。2.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1)战争方式转变:由争霸战争变为兼并战争。(典型:桂陵之战、长平之战)(2)商鞅变法(秦国秦孝公时期)目的:富国强兵背景:经济(根本原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阶级:地主阶级实力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

6、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各国经过变法,纷纷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赏赐土地(3)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发挥着防洪 、 灌溉、 水运(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4)思想大发展百家争鸣(战国形成)背景:A.经济(根本原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B.政治:

7、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阶级:“士”阶层崛起。主要的思想流派: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 儒家 孔子核心思想:仁;论语(弟子整理)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孟子荀子政治主张:礼治、尊卑有序;荀子道家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老子庄子道法自然庄子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结合,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墨子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孔子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

8、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基,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一)秦朝的兴衰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9、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a.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史称“秦始皇”;b.中央设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皇权至高无上;c.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上:统一文字,通用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巩固了国家统一;

10、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2.秦末农民大起义:由于秦的暴政(重赋税、重徭役、重刑罚、焚书坑儒、秦二世残暴)激化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反秦浪潮。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争夺帝位。最终刘邦胜利,项羽自刎。(二)汉朝1. 西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1)西汉初年:汉高祖及其继任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并且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目

11、的: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对外交往:A.丝绸之路:a.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c.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C.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

12、辟海上交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2.新朝时间:公元9年;建立者:王莽(改革加剧社会矛盾,被农民起义推翻)3.东汉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 (1)政治:东汉初期: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缓和民族矛盾,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东汉统治。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在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史称“黄巾起义”(2)对外交往:东汉时期,派班超出使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4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张骞

13、通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2)史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医学:A.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制成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编创体操“五禽戏”;B.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称其为“医圣”。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4、。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1.东汉末年:(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力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 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1)西晋的短暂统一: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灭亡:316年。(2)八王之乱:西晋迅

15、速走向衰落;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时期:东汉、魏、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结果:氐族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4)东晋的兴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东晋灭亡。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5)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4.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影响: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