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9039584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二地理10月段考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楚。请将第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2.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注意:本大题140题1-5班学生做,每题1.5分,共60分。1-50题18班学生做,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读中国四

2、大地理区域图,完成24题。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4. 造成c区植被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5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A干湿地区 B行政区 C热量带 D自然带 6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较单薄。下列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 A

3、饮食方面南米北面 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C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 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7.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8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因素是( )河湖广布,水系稠密 地势低平,土质黏重 交通落后 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A B C D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911题。1204030110乙甲图19. 甲、乙两

4、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0.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11.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2010年8月5日,一块巨大的浮冰从格陵兰彼得曼冰川上崩离,形成一座260平方公里的巨大浮冰岛,这次冰川崩裂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北极冰川加速融化的关注。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12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A遥感

5、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13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国庆60周年纪念活动于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为此我国利用多颗气象卫星对北京的天气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据此回答1415题。14.国庆期间,气象卫星发回的卫星云图主要运用了()A全球定位系统 B卫星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虚拟技术15对寒潮、台风、暴雨、洪涝等进行监测,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

6、层图片,可以获得()台风中心位置台风的强度和速度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台风的移动方向台风的登陆地区A B C D16.要对我国的“三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发展进行宏观的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 D.人工科考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4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会议高级别部分部长会上发言,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各方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据此回答1718题。17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 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1

7、8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读下图,回答1921题19.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20.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21.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2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

8、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23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的作用。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繁衍物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吸烟除尘、防风固沙A B C D24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B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C有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之美誉 D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25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强烈 B土壤肥沃 C生物生长迅速 D生物循环旺盛读下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

9、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2627题:26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针叶林 B苔原 C硬叶林 D草原27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化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28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裸岩 D次生盐渍化29. 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农牧过度区和旱农区应当设置沙障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在我国大体沿长城沿线分布有一个农业和牧业的交错

10、带,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3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 B C D3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33. 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11、,原因是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C. 深刻影响着人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 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34下列自然带中,有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的是A亚寒带针叶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位于 A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B南亚、南美洲、欧洲C北美洲、非洲、南美洲D南亚、非洲、南美洲读图3“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36-37题。图336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 BB CC DD37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A枯枝落叶 B土壤 C生物

12、 D养分供给38、热带雨林是:( )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仅属于当地国家A、 B、 C、 D、39、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光合作用强烈 生物循环旺盛 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 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A、 B、 C、 D、40、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 B、 C、 D、注意:选做题(以下试题1-5班不做,18班必做,填涂答题卡时一定注意)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4142题。4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A夏季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