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8714774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研究中文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传统的信贷方式不将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融资对象的现象。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于是,小额贷款作为金融制度安排和业务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入手,结合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及瓶颈,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小额贷款;瓶颈;建议;一、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

2、。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惠及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贫民和微型企业,在扶贫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我国于1994年初至1996年1 0月这一阶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

3、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到2 0 0 0年,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推广。其后,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指导和颁布各种条例,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确立了小额信贷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政府出台大量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发展的法规文件,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

4、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三、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瓶颈3.1 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素质低下和人数较少两个方面。首先在员工素质方面。在信用社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0%,并且大部分忙于日常业务的处理,缺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培训;过去农村信用社大批业务骨干在其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农业

5、银行调走;同时,个别信贷员平时不注意政治思想、业务学习,法制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情”与“利”面前不能正确把握自己,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也较少。信用社机构较多,但是每个乡镇网点配置的人数大多数控制在7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是每个单位3个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存贷差小,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3.2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农村

6、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使其经营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当下我国农村产业模式具有先天性的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收成不好的年景,便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会使农民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信用社的业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3.3 现行贷款分类方法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大都实行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而此种分类法的主要缺陷是:(1)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因为未到期的资产未必都是正常的,有些

7、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还没有到期,可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可是按期管理却仍然算是正常的,这样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风险。(2)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在此种分类方法中,只要是还款超过3年以下的都一概划分为逾期贷款,逾期的时间为一天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使许多贷款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3)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错误估算。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两年的贷款不能挂账停息,从而导致信用社收益高估。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使信用社经营成本低估。致使信用社不得不为虚增利润而超额纳税、超额分红。同时,坏账难以及时冲销,贷款损失难以及时弥补,这意味着信用社真实资

8、本减少。这种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的最明显的不足是,它只是贷款逾期发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作出的一种被动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4 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贷款审查监控漏洞,贷款质量管理要求贷款应坚持“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活动中普遍缺乏对信贷资产的全程的风险监控,使得“三查”制度流于形式。(2)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在农村信贷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对过失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难以起到警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信

9、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会高度重视。(3)监督机制的缺失,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就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四、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4.1 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加强信贷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贷员,首先要发扬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置身于群众中间,认识农民,了解农民,巩固多年来与农民建立起的“鱼水”之情。其次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

10、间,特别是对那些资信好、实力强的贷款户要千方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靠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留住客户,达到贷款营销目的。4.2 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增强其还款能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般都是由国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由政府组织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据此,我国可增设涉及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险种,商业保险

11、不能提供的,应由政府主导,以政策性经营为主。4.3 实现贷款“五级分类”由于以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银监会决定于2006年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法比四级分类法更为严格,它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准备金。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4.4 完善“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贷款的“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与方法。农村信用社应

12、将贷前调查作为一种经济预测行为,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产供销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贷时审查是即时决策,是加强和提高贷款质量管理的关键。它是在贷前调查的基础上,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贷后检查是对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贷款“三查”制度是正确掌握和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是根据信贷资金运动规律控制贷款数量和结构的完整过程。贷款调查全面、深入、细致、预测准确,就能保证贷款决策的正确率,为贷后检查提供较明确的线索。贷后检查深入、认真,就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为日后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打好基础。此外,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实现资金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贷款审批的透明度,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要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制度。审贷分离制度是指从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上实行贷款业务调查与审批、事后检查与资金收回的双轨制约机制。对于较大的贷款项目,在贷款的管理上应将贷款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对贷款对象的借款申请的批准权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