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貌实习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8685886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地貌实习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刖言2011年11月4日至2011年11月6日,我们系10届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6 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宜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习,实习地点分别为宜昌水文站、 三峡大坝和三游洞。一、宜昌地理概况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举世瞩目的 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鄂西秦巴山脉 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 平原、丘陵,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宜 昌全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 公里,南北最

2、大纵距180.6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 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界到 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 齐全。引起世界地质学界深厚兴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 于市内的西陵峡。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 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宜昌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 据1600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5度。宜昌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 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

3、当阳盆地,西边 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 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 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宜昌市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主 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左 右。不少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兴山县仙女山海拔2427米,为全市最高 峰。山区有许多峡谷,有的雄奇险峻,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的幽深秀丽,曲 折迂回。全市岩溶地形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兴山秭归、宜都等山地、 丘陵。岩溶地形多种多样,有不少地方山奇、

4、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 方。二、实习目的及意义实地观察及听老师的讲解,比较系统地了解实习地宜昌三峡地区的河流地 貌、岩溶地貌,对河流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原因有了一个大致 了解。为进一部配合地貌学的教学,巩固、验证并加深同学们对地貌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 业性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将自己 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三、实习要求本次实习是配合专业课的学习而进行的实习,不是简单的出去欣赏风景,所 以要仔细观察,认真听老师及专业人员的讲解,做好笔记,不要只想着

5、玩,忙着 拍照。要有集体意识,听从集体的安排,遵守实习纪律,不私自行动,牢记那些 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确保实习期间安全,无意外事情发生。2011年11月4日下午:宜昌水文站 2011年11月5日上午:三峡大坝 2011年11月5日下午;三游洞五、实习概况()三峡库区地貌1、三峡大坝概述三峡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 坪,距下游葛洲坝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于2006年5月 20 日,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

6、是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 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 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 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 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 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2、三峡库区地貌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大地貌单元第二级阶梯中间的枢纽地段,长江上游向中 游的过渡地带,是中国中、西部山地(第二级阶梯)与东部平原(第三级阶梯) 的分界线。三峡库区地貌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奉 节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单元。峡谷之间为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在江水的 作用下,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由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水的侵蚀,

7、形成了山高峡 窄、地势险峻的峡谷特征。峡谷段基本上为石灰岩区,宽谷段则主要由砂岩、泥 岩夹灰岩、火成岩等构成。库区常见的地表岩溶地貌有峰丛、峰林、孤峰、落水 洞、岩溶漏斗、坡立谷、岩溶洼地、干谷、溶沟、石芽等。3、三峡大坝地修建对流域地貌的影响三峡大坝就是一种大规模的人造地形地貌,它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不 可避免发生着新的叠加作用,这些叠加作用既有对人类生存有利的方面,也有对 人类生存不利的方面。而且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对不同地区也是不同的,对某些地 区可能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地区则可能是不利的。根据估算,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年平均输沙量减至2 X 108t左 右。这一数值与长江三角洲形

8、成和发育时期的长江年均输沙量接近,大大低于 近50年来的观测值。因此,未来的百年内长江泥沙的减少不会引起长江三角 洲大规模的侵蚀,更不会使之走向衰退和消亡。然后,依据数十年观测到的长 江年平均输沙量来规划三角洲的围垦和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要慎重对待 的,因为过去数十年观测到的长江泥沙量是极为丰富、“非常时期”的记录。依 据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泥沙逐渐减少的趋势,规划三角洲围垦和生态环境建设, 既要保持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不给由长江供沙的相邻海岸地区带来 环境问题。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 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

9、环境更加 不堪重负。大坝明显的弊端,使下游出现了一些沼泽地,下游河水变清,使海水 淘刷入海口,海岸线后移。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约10年一遇提高到 百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临时分蓄洪水和其它防汛措施,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和防止毁灭性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 控制,可减轻洪水对武汉市和洞庭湖区的威胁,并可延缓洞庭湖的淤积。三峡解 决泥沙问题的主要手段是蓄清排浑,而有学者认为这无法解决长江上游河床的鹅 卵石问题,。(二)三游洞1、三游洞简介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大诗人

10、白居易由江州(今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这里巧遇另一位 大诗人元稹三人遂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爱不能去”, 三人赋诗刻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 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 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北宋 年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称为“后三 游”。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三游洞风景奇异、山水秀丽,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 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 钟乳石柱。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

11、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 古军楼、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有栈道可通。洞 宽约2 0米,高10余米,深约3 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 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 面之凸石,跺之有声,称为“地鼓”。2、三游洞岩溶地貌概况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 的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 态的总称。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 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

12、: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 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 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我国是一个岩溶遍布很广的国家。我国各个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裸露面积约 有9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加上已知的隐伏于不同深度的碳 酸盐岩,总的分布面积可达340万平方公里以上。在这些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中, 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与洞穴,往往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三 游洞就是一个典型地区。三游洞的岩溶地貌主要表现在三游洞内典型的岩溶景观。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 的钟乳石,宛如门

13、楹,浑然天成。在见习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三游洞的整个巨 大洞体,由许许多多的钟乳石柱矗立其中,看起来就像是由钟乳石柱支撑起来的 一样。石柱上,通常都是一层一层的石灰岩覆盖在上面,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三 游洞区的石灰岩岩壁上,处处可见其所渗漏的水珠以及细小的水流。在三游洞外,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石灰岩明显的层理构造。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 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4、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1)岩石的岩性。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的岩性是可溶性岩石。(2)地质作用。断裂破碎带一般为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强烈的地 带。如裂隙发育、 延伸较远且开口较大的地带,有利于岩溶作用进行。在两组断层相交

14、地段,溶斗、 溶洞最易发育。裂隙向深处逐渐消失岩石透水性降低,岩溶作用便也随之减弱。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 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 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3)流水的作用。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 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 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 蚀力。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 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加

15、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岩 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 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4)气候条件。宜昌地区去后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 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这个因素有利于岩溶作用持续 进行。六、实习体会这次宜昌实习我期待了好久,一直想亲临一睹三峡大坝这个伟大工程的风 采。去宜昌坐车的五六个小时,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又有玩的,时间过得很快, 比平时更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一次野外实习,我感觉自己体会颇多,受益匪 浅。宜昌是一座很美的城市,很多同学都这么说。在去宜昌之前,老师给我

16、们放了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对三峡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水文站、三峡大坝和三游洞后,在老师的讲解与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认真 做好笔记,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喀斯特地貌,本次实 习亲眼看到,对岩溶地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 专业性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 识。更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把 知识学好这次实习中我又能其他的收获。在实习中,要有严明的纪律,要有集体意识 和团队协作意识,不去危险的地方,晚上自由活动时间要把握好时间;同学有困 难大家积极帮助,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实习期间老师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 了,老师在多个方面位学生考虑,师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当然,这次实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实习之前,虽看到一些纪录片,对实 习地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但缺乏具体的了解,准备不够用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