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8632542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讲座资料2022年构建六项机制强化(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pg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和规范全市全面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以下简称“安全风险管控”),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防范较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6号)和省政府安委办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细则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分级、属地管理”要求,坚持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涉及安

2、全生产领域各类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他不良社会影响单位、场所、部位、建设项目、设备设施和活动(范围见附件1)进行风险排查、评估和管控等工作。(二)工作目标建立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规范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基本流程,提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安全风险管控闭环管理。二、工作主要内容:(一)风险点查找1.准确把握查找对象。风险点又称危险因素、危险源,是指本身具有危险性,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危险性,存在着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风险场所、部位、状态和活动。2.科学建立查找依据。市、县区政府、开发区及其有关部门、

3、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辖区、行业领域风险点查找工作,要分行业、领域和场所(各行业领域和场所分类见附件1)科学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参考格式见附件2),作为基层单位具体组织开展安全风险点查找依据。3.合理划分网格单元。各县区、开发区(含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等,下同)、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以网格化、全覆盖方式,合理划分风险点查找最小单元(地理区域、单位、设备设施、作业或活动场所、某项活动等),明确每个单元范围和风险点查找工作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查找责任。4.动态查找风险点。(1)考虑外部动态变化。风险点查找范围应覆盖所有区域,所有设施和场所,覆盖所有人员活动;在实施

4、查找时,应充分考虑外部情况变化对风险点影响,认真分析平时条件、特殊时段、特殊自然条件下不同风险点出现;以及同一风险点在不同外部条件下,出现不同风险,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2)考虑内部动态变化。各县区、开发区、各行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变化特点,合理制定工作周期,反复开展风险点查找工作。原则上各层级、各单位应结合隐患排查治理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风险点查找工作,并对风险点清单进行同步更新。当环境、设施、组织、人员、活动等发生变更时,要随时对相关风险点开展重新查找工作。在策划、筹备可能涉及群体性安全活动或进行重大设施、环境变更前,应提前开展风险点查找工作。(3)社会联动查找风险。查找风险

5、点工作要依据安全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层层组织发动基层群众和单位员工,自下而上全面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通过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接收社会公众提供风险点信息。(4)规范填报查找结果。各层级对下级提交风险点信息,经筛选、确认、分类汇总,填报风险点清单。清单要全面动态反映各地区、行业、单位内风险点部位、状态等,清楚描述每个风险点产生条件、表现特征,初步判定风险类型和等级,以及在风险一旦失控情况下可能导致后果等。(5)规范精准录入信息。各县区、开发区、各行业、单位要将确认后风险点清单,录入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点信息采集、审核、报送流程

6、图详见附件3)。根据风险点变化情况,做好动态实时更新,为后续开展风险研判,进而有效管控各类风险提供基础。(二)风险研判各县区、开发区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对风险点查找阶段发现风险应进行分类、分级,实时调整风险等级,逐级核定风险级别,并及时公告风险信息,提高风险研判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以便对各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1.合理进行风险分类。对于查找阶段提交风险清单,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分类标准,分行业、领域和场所(见附件1)对风险进行分类。2.科学实施风险分级。(1)对于风险点

7、查找阶段发现风险,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事故发生后果严重性,将风险点按其风险大小由高到低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等级(见附件4)。每个风险点分级结果录入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专门建档。(2)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工作由本单位组织实施,其他场所风险分级工作由所在市、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也可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实施。(3)各县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核定风险级别,形成清单报上一级部门和单位。3.实时调整风险等级。各级政府、行业、单位针对风险点动态变化,须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分级。(1)风险点自身

8、发生变化;(2)风险点周边环境发生变化;(3)组织管理形式发生变化;(4)同类型风险点或相关行业发生较大影响事故灾害;(5)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发生变化;(6)其他情况。4.及时公告风险信息。各县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应在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上,结合风险分类、分级结果,形成安全风险点空间分布图,在信息化平台上及时公告。(三)风险预警对于风险研判阶段确定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等级风险点,加强预测预警,强化监测监控,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及时督促整治,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1.科学进行风险预警分级。风险预警由高到低分为四级:级预警(特别严重)、级预警(严重)、级

9、预警(较重)、级预警(一般),预警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种颜色表示 (见附件5) 。2.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1)各县区、开发区、行业、单位责任部门,结合各自情况,确定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具体条件。各级政府应急机构或者有关部门(以下统称预警发布单位)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采取措施、预警时效等。市、县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授权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在接收预警发布单位送发预警信息后,按照指定范围和时间,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微博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2)各县区、行业、单位采用监测预警、巡查预警、综合预警等方式进行预警。鼓励采用监测系统进行监测预警。监测

10、预警由各县区、开发区、行业、单位采用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达到预警条件时,预警系统自动报警并上传数据,自动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巡查预警由各县区、开发区、行业、单位对风险点进行现场巡查,预估风险状况,逐级上报,并由预警发布单位发布巡查预警信息。综合预警由预警发布单位,依据风险预警监测数据、现场巡查信息及现场风险状况,同时参考相关单位提出综合预警建议,进行综合判定,由预警发布单位发布综合预警信息。3.快速响应风险预警。(1)红色预警: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在规定时限内逐级上报至省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2)橙色预警: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11、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逐级上报至市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3)黄色预警: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逐级上报至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急办及有关部门。(4)蓝色预警:须随时关注预警风险状况,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4.实时调整风险预警级别。预警发布单位在发布预警信息后,需要密切关注风险发展趋势,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实时调整风险预警级别,并及时发布调整后预警信息。5.适时解除风险预警信号。各县区、开发区、行业、单位采用技术与管理措施后,导致发生预警因素已得到妥善处置或消失,具备预警解除条件时,由预警发布单位及时解除预警信号。6.分析触发风险预警

12、原因。预警发布单位要对触发预警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督促完善防范措施,持续改进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四)风险防范各县区、行业、单位根据风险研判结果,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及有关规定,制定、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并严格组织落实,实现风险可控。1.认真组织制定防范措施。(1)企业或单位是风险防范主体,要实行安全风险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应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并落实相应风险级别具体风险防范措施,通过隔离风险点、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手段,达到消除、降低风险目。在风险点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

13、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2)各级政府和部门按照“分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采取制度、标准、技术、经济、管理等措施,依法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采取风险防范和技术保障措施,降低和消除事故风险。2.强化风险源头管理。(1)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举办重大活动时,要先期开展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2)项目审批部门在项目审批时,要抄送同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各个阶段监督和审查责任;(3)高危项目审批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城乡规划、

14、设计、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实施风险评估,对重大风险项目“一票否决”。(4)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标准化,夯实安全基础。(5)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3.突出高风险重点管控。加大高风险等级风险点检查频率和监管力度,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要建立专门档案,强化风险防范技术、制度、管理措施,其中红色等级风险点每3年要组织第三方进行1次全面分析、评估,确保高等级风险点安全可控。4.加强防范措施落实检查。(1)结合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并根据风险点查找和研

15、判结果组织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清单。(2)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厂(公司)、车间、班组级巡回检查、例行检查、综合检查和专业检查,及时掌握管理范围内各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对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每班至少检查1次,黄色等级风险点每周至少检查1次,蓝色等级风险点每半月至少检查1次,其他风险点每月至少检查1次。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行政村(居委会、社区)参照组织检查。(3)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检查、执法检查、专家会诊、区域性评估等方式,按照执法计划或工作计划,定期对较高风险等级风险点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或专项检查。(4)对排查出所有安全隐患,要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要求,制定并严格落实隐患治理方案,确保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安全隐患排查记录、治理方案和销案台账应纳入专门档案管理。5.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执法。对高风险且无法有效管控降低风险单位、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关闭、取缔等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一时无法关闭、取缔重大风险点,要结合实际划定禁区,尽可能把风险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内。要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推进重大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