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863158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美学十五讲课堂笔记整理 八九两章】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画家。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 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1 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 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力求将“万 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 明的胸怀,无杂念。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 能力。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

2、出来。它涉及 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 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 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美的欣赏 主要是满足两种契合: 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 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 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 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 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

3、 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 向完善的。1、崇高的特征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 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 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 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 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 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也存在于社

4、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 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是 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语言 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神 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越。 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2、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 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 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5、、超过 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 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 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对艺术 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 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 漫主义倾向。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 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而优美的事 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 怜爱或类似爱的情

6、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 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 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 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身 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 视。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等 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

7、这 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 “另一种抵抗力 ”,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 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 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 羽翼怒张,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麻雀的英 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2、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 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

8、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 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 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崇高和优美作一个比较研究,了解两者 之间的区别,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崇高的特点。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 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 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

9、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 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 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 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 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 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 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第九讲 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一、美学史中的悲1、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希腊

10、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 剧最早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即 “酒神颂”。 雅典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 6章中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 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 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 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 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如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 化”,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悲剧理论的“过失说”。他指出,悲剧的各 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 怜悯和恐惧之情。在情

11、节的安排上,悲剧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 境,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也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 境,因为这些情节都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 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 是一般的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 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悲剧过失是良 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蓄意的,而是意外的。这就是亚里士 多德悲剧理论的“过失说”。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亚里士多德以前, 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人认可的是“命运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释 悲剧的根源,认为命运是超越于人之外的,不可抗拒的力

12、量。亚里 士多德抛弃了命运说,提出“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在外在 的力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这比命运说前进了 一步,但没有深刻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那就是发展中 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对悲剧理论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痛苦,然而也是矛盾的调和与理想的胜利。因 此,悲剧所产生的心里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恐惧和怜悯 ”,而是愉快和振奋。黑格尔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黑 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抹杀了是与非、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区别,

13、看 不到悲剧冲突是新旧两种势力的冲突,具有局限性。此外,黑格尔 认为悲剧冲突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这也体现黑格 尔哲学的妥协性。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 性的冲突。由此,恩格斯提出的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 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 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的实践主体,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 争中,由于对方力量还很强大,或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斗争遭到了 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了悲剧。3、现代悲剧理论 关于悲剧,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常常为人援引:“悲剧将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表明,

14、“只有在某种方面具有价值的人 的死亡或重大灾难是悲的。”悲剧往往与死亡和痛苦相联系,然而, 作为生理规律的死亡和作为心理现象的痛苦,本身并没有悲剧意义。 死亡和痛苦的悲剧意义在于,它们以某种方式代表、体现和肯定了 某种理想、某种价值。悲剧根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它反映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之 间的矛盾。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 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 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 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 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鲁迅认为,这种

15、“简直 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是大量存在的。3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 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 人产生同情和怜悯。悲的本质:在任何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得到一种审美 感受,那就是死和由死而产生的悲戚、生和由生而产生的愉快这两 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产生欢乐的痛苦和痛苦的欢乐,所以悲的本质 是:由人的意识所无法管辖的行为所产生的死,引起悲戚和同情导 致死者的“复活”,这种“复活”产生享受,净化心灵,这就是包列夫 总结的悲的本质。1、戏剧中的悲剧快感西方悲剧快感理论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悲剧的怜悯 与恐惧的问题。亚里士多

16、德认为,悲剧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 悯与恐惧之情而形成的。朱光潜先生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快感理论 进行了研究,主要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为了产生悲剧效果,为 什么在怜悯之外要加上恐惧?第二,悲剧效果是否仅仅就是怜悯和 恐惧?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悲剧感是怜悯和恐惧的结合。恐惧 让人怜悯却又无可奈何不能靠近,怜悯又来缓解恐惧。除此之外, 朱光潜先生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快感理论作了补充,他认为,悲剧感 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成分,是崇高的感情。朱先生认为,悲剧尽管激 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 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 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 和赞叹的感情。”朱先生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感的不同之处在于,朱 先生肯定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