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技能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861135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提问的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提问的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提问的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堂提问的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堂提问的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的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提问的技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提问的技能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 问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 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提问高手 他使用“精神产婆术” 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结 论的荒谬,通过再思索,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什么是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 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

2、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 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 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一一求知欲。当原有的 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 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 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 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二、提问技能的功能(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 求,进入“愤、悱”状态。(二)促进学生学习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提问是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三)平稳过渡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相互联系,并以一定的方式关联在一起。 提问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 间的平稳过渡。(四)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相互活动的有效手段。(五)培养能力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六)反馈教学信息提问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

4、学”的双向过程。(七)管理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 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三、课堂提问的类型(一)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把问题分为四类:1、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 “对不对?”、 “行不行、” “好不好?”、“能不能?”、“会不会?”等等。2、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 么样? ”等等。3、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代表性词语是:“为 什么?”、“你从中能发现

5、什么?”、“你该如何?”等等。4、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 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 你的看法?”等等。(二)根据布鲁姆教学提问模式,可把提问分为六类:1、识记性提问:包括判断提问和回忆提问,是考查识记能力的提问。对于这类提问,学 生只需凭记忆回答。2、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 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 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

6、, 理解性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3、运用性提问:教师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以达到强化记忆、透彻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4、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通过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原理分析,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进 行解释和阐述。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 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5、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 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把原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

7、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6、评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 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需要运用 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 回答。四、课堂提问的实施1. 提问前设计问题注意:(1)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个问题 的设计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 设问

8、,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2) 问题的科学性。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 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3) 启发性。例如:“养花都需要什么条件? ”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给你一粒花籽, 为了能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 ”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 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有针对性的设问要求: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使 多数学生参与,适

9、当兼顾“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问题设计的难易深浅 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5) 问题排列的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 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 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提问时在方式方法上注意:(1) 措词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 准,但文字表述上有毛病,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

10、目的性而造成胡乱猜想,必 然会浪费许多时间。(2) 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 所谓焦点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教师要 确定问题回答范围的大小。回答范围大的问题,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而回答范围小 的问题,指向性强,能较有效地引入一个课题或帮助学生回忆。(3) 适当地提示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 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 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指点是提示。(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 将问题在全体学生中分市,以

11、此来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感到形成一个答案人人有责,而不 仅仅只是几个特殊学生的事。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 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也离适当的。同 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 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5) 恰当的停顿由于学生在反应和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有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教 师提问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体学生,观察他们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

12、应一般都是非语言 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而这些反应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停顿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 息。停顿时间短较,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停顿时间较长,表明问题比较复杂, 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思考。3 .提问后的评价注意: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对学生的 回答进行正确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判断是在转瞬间完成的。分析学生的回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完全正确;基本正确;完全错误; 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回答与预想答案有距离;回答超前,即教师计划两、三步才能达到目 的,而他一步到位;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等等。(

13、2) 分析学生回答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重视对学生思路的分析。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 在什么地方偏离了正确方向,以致离开了预想的答案;还要分析偏离正确方向的原因或 忽略了某些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理解不恰当;或没有弄清题意;或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等等。 只有找准了误答的原因,才会有相应正确的措施。即使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也要分析其思路。 这样做既能帮助回答者本人明确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挖掘他的思维潜力;同时又能帮助其 他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明确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3) 分析个别学生的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

14、学生。个别学生回答得好,那么 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否也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学生回答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么他的问题是不是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 否则,或者为了个别人的问题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或是忽略了全体存在的问题。总之,既 要面向全体,也不能忽视个别学生。做了以上分析后,教师应立即做出反应,或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地评价,或是对问 题本身做调整,再次提问。评价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确认,即学生的回答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要予以确认。确认的方式有重复学生的回 答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转化;对回答做概括;对回答做进一步扩展;对回答思路做分析; 对回答

15、方法做出确认。除教师确认外,还可调动学生群体,师生共同确认。二是有分寸地肯定或否定,并予以纠正。评价学生的回答应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鼓励 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即使是回答完全错误,也要注意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 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热情和公正,是使讨论深入下去的重要保 证。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做好并不容易。那种只会简单地肯 定或否定,不善于从多方面做确认的反应,缺乏思维的导向;那种语言分寸感差,肯定少否 定多,不善于多角度地运用语言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些现象应 尽量避免和克服,使教师的反应更有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 知识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距,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而缩小差距的最 好办法,是善于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和鼓励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同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 理解,同时,在交流中还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