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8587733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ABA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目标的分解、强化和辅助是ABA的基本训练原则,回合式操作教 学法、塑造法和连环法则体现了 ABA的具体训练方法。训练方法的实施是以遵循训练原则为基准的;而 训练原则正是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体现的。分解目标就是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它是运用连环法和塑造法的前提。 连环法是将简单的单元行为连成链条形成更复杂的行为;而每个单元行为的建立都要用塑造法来完成;在 塑造的过程中要通过指令、强化、辅助所构成的一个个回合加以具体操作运用。因此,连环法的运用是以 塑造法为基础的,而塑造法的完成是以一个个回合具体体现的。(一)

2、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包括指令、个体反应、结果(强化或辅助)、停顿4个基本的元素。指令发出后, 孩子出现正确反应马上强化,然后停顿。预示着一个回合的结束。如果在指令后出现错误反应,停顿。进 入下一个回合:重新发指令一辅助一强化一停顿。如果孩子在指令发出后1-3秒钟没有反应就认为是无反 应,立刻重复指令,如仍失败。第三次发指令后立刻辅助。关于回合的目的,Lovaas在书中是这样描述 的:回合可以帮助孩子注意到刺激;使教者和孩子马上知道反应是否正确;帮助教者以一致的方式要求孩 子,以免引起孩子理解上的混乱,延误进步;帮助教者快而容易地辅助孩子的进步。1、指令Lovaas认为由于孤独症儿童

3、问题的出现同时发生在感觉输入和加工两个过程。迅息进入到大脑以后 不能进行有效地过滤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发指令时要注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教者的声音 大而自信以确保孩子接收到,做出我们所期望的反应。其次,指令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孤独症儿童的 个体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孩 子的接受能力,从简单到复杂。重复指令是一种指令无效性的表现,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错误。我 们要求发出指令后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的过程是期待孩子独立做出反应的过程。等待是强调反 应是思考以后的结果。而对指令的重复,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时间,干扰了孩

4、子的加工过程。指令的必要性 强调反应是功能性的反应。不仅要求孩子要有相应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一定是具功能性的。例如:叫名 字,答应哎。有的孩子答应哎,但是他的眼神并没有交流,也没有相应地行动如过来,这是形式上的 东西。对叫名字的反应,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常人的反应可以没有语言但一定有眼神交流。通过指令,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更主要的是使孩子明白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要对别人的指 令做出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别人只是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工具而已。2、结果(1)强化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原理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 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一

5、般强化的方式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 化就是通过奖励性刺激,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建立自信、体验成 就感的目的。例如: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强烈反抗学习。如果,我们当初在孩子出现一点点能力哪怕是一点 点配合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反抗。负强化就是通过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 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是非感,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大多自 我控制力很差,我们在肯定其正向行为的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当他们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运用一定的惩罚,如有的孩子害怕气球,当他表现不好时,通过气球 约束他的行为。一旦

6、表现好了,气球就被拿走。运用强化时的手段我们称为强化物。一般强化物有两类。生理性强化和社会性强化。生理性强化包括 食品、活动、孩子的依恋物甚至可以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社会性强化包括夸奖、笑容、亲吻、拥抱等 与人有关的行为。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 物是要经常变换的。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 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 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 于

7、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 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 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如我们要求孩子坐下。孩子 一旦坐下马上表扬,然后给予他喜欢的食物一饼干。这样,使孩子理解坐下妈妈就会笑,就会表扬我。 而妈妈笑了,才有饼干吃。逐渐,他懂得了妈妈表情的含义。而很多家长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并不关注 强化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训练长期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物支撑下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 要,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另外运用强化的最终

8、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 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给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 强化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或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 新的课题时。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与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的建立。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 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 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乃至撤消强化以成为一种自身

9、的行为习惯。强化的关键就是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2)辅助当孤独症儿童表现为不配合或者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时,我们用辅助的方法。不配合时运用辅助是 为了形成配合。有难度时是为了建立自信,减少挫折感。一般辅助有几种方式:身体辅助、视觉辅助和语 言辅助。身体辅助,我们通常所用的就是手把手的辅助。例如当孩子不会做某个动作时,我们就手把手地 教。孩子不会拍手,我们就把着他的手帮助他拍手。视觉辅助包括示范、手势、眼神、位置等。例如,我 们教孩子认识杯子。桌子上有杯子和笔。发指令拿杯子。我们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拿杯子给孩子看,要 他模仿。我们也可以用手指或用眼神示意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杯子。例如,我们用手

10、指着杯子或用眼睛看 着杯子。另外改变物体的位置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方式。如把杯子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待他能力 提高后再将位置还原。在运用辅助时,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辅助不及时。辅助不及时会造成孩子形成猜测和有挫折感。例如: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杯子时,如果孩子拿错了。家长会说错了,或者是生气的表情或者不说话, 待孩子又去拿旁边的笔时,家长脸上马上露出微笑或者说对了。家长往往将其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修正性 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大部分孩子是一种猜测。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不是看着 桌子上的物体而是看着家长的脸或听家长的声音来判断对错。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物体的特征去 命名

11、物体。还有的孩子因辅助不及时有挫败感而拒绝学习,表现为发脾气,哭闹甚至是自伤性行为。2、依赖辅助。例如:我们有个孩子。妈妈教他特指问句这是什么? (苹果)当出现特指问句后,妈妈总是马上提 示苹,孩子就接着说果。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摆脱辅助。有一次,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谁也没有提 示他。过了大约一分钟,孩子才看了看桌子上的苹果说苹果。因此对辅助依赖的恶果是使得孩子不去动 脑筋思考问题,甚至连看这个必要的过程都被省略了。久而久之就不会思考了。为了避免对辅助的依赖, 我们在运用辅助时要注意辅助程度的逐步减弱和辅助频率的逐渐降低助程度的减弱表现在辅助方式的变 化。孩子进步的过程表明运用辅助方式的变化的过

12、程。如指令拍拍手。当孩子没有模仿能力时我们可以运用身体辅助,手把手地教;待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 力后,我们要借助于他的模仿。先示范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模仿拍手。示范就是视觉辅助。从身体辅助过 度到视觉辅助,这是独立意识的增强。身体辅助也许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成人辅助手势的理解。视觉 的辅助也许也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视觉印象的理解。这些都只是过度,目的是使孩子逐步理解语言。 摆脱辅助的标志就是孩子在听指令后独立做出拍手的动作。又如指令过来。在孩子与成人面对面时,他 对指令的正确反应也许是对眼神的理解即成人看着他的眼神,未必是对语言的理解。辅助频率的降低。以语言为例来说明。很多家长反应,孩子的语言

13、迟迟不能从重复性语言上升为主动表达。原因就是家 长的辅助太频繁使得孩子依赖家长的辅助而丧失了主动表达的机会,进而丧失了表达的主动意识。例如: 孩子想要饼干时,家长马上说你说,我要饼干。孩子重复出来后,家长给予饼干。孩子对表达的理解就 是对大人声音的模仿。至于大人说话的意思、在何种场景下说这句话,都不用去考虑。成人的不正确做法 误导了孩子的理解。因此,训练孩子的主动表达是要强调他的主动性而不是说的内容是否完整。可以借助 于模仿,但在孩子有需求时要等待而不是及时辅助。等待的过程就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我要说什 么,妈妈才能满足我。什么样的话适合这样的场景。3、停顿结果出现后,下一个回合开始前,

14、要稍微暂停几秒钟。作用是:使学生对刚才的反应与结果的关系有一个记忆的过程;给老师一个思考的时间。思考上一个回合孩子的反 应以决定下一个回合如何处理;区别两个回合,使得孩子对下一个指令更加清晰的判断。(二)塑造法塑造法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是ABA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孤独症儿童任何一个新行为的建立过程都是行为的塑造过程。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一个新的行为目 标分解,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引导孩子朝着即定的方向和目标迈近,以达到建立新行为的作用。因此, 运用塑造法的前提是掌握好目标的分解和强化。目标的分解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分解的结果是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超 过他们的接受范围,

15、孩子会知难而退。一般孩子如此,孤独症儿童更是如此。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其 说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倒不如说是逐步培养自信的过程更为重要。很多孤独症儿童对困难异常敏感,也许 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面体验,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又太缺乏自信。他们会拒绝学习他们认 为困难的东西;如果强加逼迫,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甚至会引发孩子的自虐性行为或攻击行为。因此, 分解目标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目标分解就如同上楼需要楼梯,教孩子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达到终 点。强化的关键是判断强化的时机。强化孩子什么?强化孩子进步的地方。那么,依据什么判断孩子进步 了?依据分解的每个小目标孩子达到了没有?如果目标不明

16、确,强化就没有指向。强化的重点应该是鼓励 孩子接近要求的任何一次行为。如果其间发生退步现象一定不能强化。否则,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甚至是倒 退。下面以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为例来说明塑造法的运用:在孤独症儿童中有一些没有口语能力,他们的语言训练从模仿发音开始。如教发啊,我们 先分解目标:第一步:要求模仿张嘴。如果做不出,我们可以用手辅助他张开嘴。逐渐地,他不用手的帮助就能张开嘴巴了。我们马上强化他。 当这种行为稳定后,我们开始进行下一步。第二步:要求他张嘴发出声音。也许因为我们以前只强化他张嘴的行为,刚开始时有的孩子可能只张嘴而没有声音。此时,他对模 仿发音的理解就是张嘴。认为,你一说话,我只要张嘴就行了,不用去想你到底在说什么。这不是我们所 希望的。我们对此行为不再强化。张嘴只是过度而已,我们要提高要求。由于没有得到强化,孩子不再只 张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