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8563956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篇)教学中的“洞穴效应”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不需培养。好奇心与知识结合就是求知欲,学习是获取知识,那么便是对求知欲的满足,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对本能欲望的满足!满足应该是快乐的,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讨厌学习、痛恨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孩子甚至用放弃生命的代价去逃避学习,这倒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现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得到求知欲的满足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腊!学习为什么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简单重复”!学习的快乐感来自于“发现”,因为“发现”伴随着大脑的兴奋机制;学习的乏味感来自于“简单”(这里的“简单”是指表层的知识,与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相对),因为“简单

2、”伴随着大脑的抑制机制(学生的心理对话:不就这么回事吗没有什么新鲜的)。而不断重复“简单”就变成了“折磨”大脑天生“喜新厌旧”,所以“简单重复”让大脑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积累多了,大脑就会罢工,关掉输入“旧信息”的通道,所以效率会越来越低!其实,“关掉”也是一种保护,如简不“关掉”,那可能会疯掉!如何让学习变成一系列让人新奇、兴奋的“发现过程”?运用“洞穴效应”是个好办法!想像一下:此时,你站在一个崖壁下,抬头望去,崖壁上现出一个神秘的洞穴再想像一下:此时,你沙漠上旅行,走着走着,身后的沙丘哗地一响,猛回头,流沙滑落过后,一个洞口赫然在目请问你的心里是否有一种冲动哇!这个洞里是什么?这就是“洞穴

3、效应”的前半部分“深隧”的事物会激起人类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穷想像!当我们仰望星空,就会不自觉地被广漠深隧的宇宙所吸引并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出来;当我们了望大海时,也会不自觉地想像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所以,利用“洞穴效应”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运用到教学上,就是“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洞穴”,并向其“深隧”处进军。实现这个过程有两种教学技巧:第一,深度设问从“表面知识”到“学科规律”,从“学科规律”到“思维规律”(学习力的根本!)。第二,思维可视思维规律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存在的,不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必须运用“图示”的方式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当然,“洞穴效应”还有后半部分人们对“深隧”的事物的恐惧心理。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从不轻易进入。电影中描述的洞藏宝藏往往和守卫的巨蟒、神秘的咒语、机关暗器同时出现。因此,人们对洞穴既充满向往,也充满了恐惧。经常有人问探险队员:你们在里面遇到过鬼没有?你们在里面遇到过老虎没有?你们找到过宝藏吗?消除恐惧的秘诀是“自信”,自信是无穷的力量,当人们相信自已有能力战胜探寻过程中的所有困难时,便会马上行动! 刘濯源更多资料可查阅:www.mmql.or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