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8349124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语文中考模块回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评价表检测题关于阅读精读与略读(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第一句中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几句为什么要这样排列?(2分)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中表现作者在进行想像的词语有:_。(2分)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

2、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来吗?(3分)5最后一句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在这里写了本段中未直接写的景物,它们是:_。(2分)6这段文字写春花,写景的顺序是:_。(2分)(二)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题目。“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

3、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做“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4分)2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粗的词好在哪里。(两句任选一句)(2分)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

4、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1)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哪一句不恰当?(2分)(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D在雨里静默着(三)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段是写三峡的秋天?把它们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4分)2请你想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情景。(3分)3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前后照应,请从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5、)里找出与下边的词语相呼应的词语。(4分)“高猿”中的“高”: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四)下面是三峡原文中关于西陵峡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然后答题。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

6、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1选段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_。”(2分)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3分)(1)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3“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在课文三峡中有着同样的描述:“_。”(2分)4“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2分)5选段采用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两字来概括。(2分)(五)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

7、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

8、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1在第一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_的写法,其中有三组对比,分别是:(3分)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一句中为什么把“像我”放在句子的末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3“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真”在这里是_的意思;“得”念做_,含有_的意思。(2分)4第二段,作者紧扣济南的冬天_的特点这一主线,描写了_。(2分)5“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第二段以一个假设句开头的好处是什么?(1分)6作

9、者观察济南全景的角度是。(1分)( )A从外到内B从部分到整体C从上到下D从南到北7作者在文中写到“请闭上眼晴想”有何作用?(2分)8文中加粗的“晒”和“唤醒”两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分)9“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请体会这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

10、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1文章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主要是突出雪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试先概括一下,再说说具体情

11、况。(3分)2文章写“那水呢”,主要是突出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试先概括一下,再说说具体情况。(2分)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2分)4这两段文字,既写静态,又写动态,动静结合,试举例说明。(2分)(七)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

12、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1这一段开头用一锅水从冷到沸腾的比喻,形象地写出_。(2分)2从“沸腾”一词,人们可以体会到夏天是的。(1分)3这一段是通过对_和_的比较来突现夏的特点的。(2分)4对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句话将“麦浪翻滚着”比喻成“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的海浪”。B这句话将“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比喻成“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C这句话将“麦浪”比喻成“海浪”。D这句话将“公路上的汽车”比喻成“一艘艘的舰船”。5这个比喻意在突出(2分)。( )A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B夏天

13、,金色是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的颜色。C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D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八)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1以上这段文字和

14、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体现夏的特点的语句有_。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钱钟书的夏夜里都同样写到_,可见这是体现夏的特点的景物。(4分)2作者说,夏季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领会。(3分)3最后一句中“向秋的终点”的意思应怎样理解,下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指向着秋这个终点B指向着秋的终点冬C指向着秋末冬初D指向着秋末(九)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嗬!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