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818141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组员:葛志明 高鸣均 姚君涛 吴宇星 季弘博 陈 皓 樊欣迪 赵 宇 班级:一年二班指导教师:杨晓卫结题时间:2008年4月25日“80后”及其小说创作论述内容摘要: “80后”是一个新生的写作群体。围绕着他们的文学写作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议论和猜测:包括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因素;新闻媒介、评论界和“80后”自身发表的看法;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等等。而对这年轻一代的写作进行文学意义上的阐述却是相对薄弱,以系统的、严肃的文学态度来对待“8 0后的批评文章,仍值得期待。关键词:“80后”、小说创作、李傻傻、韩寒、发展可能“80后”这一新生写作群体的出现和引

2、起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情。纵观诸多的报道和评论,“80后”这一概念的提出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可以说“是一张面容模糊的标签。首先,概念提出时间的模糊。“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 O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至于在文坛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是在“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之后的事。而另据湖北青年报报道,“80后”概念的提出者为恭小兵。至于他在何种情况下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及其有何用意并没有人去深究。其次,以出生年代作为一种标准对一批写作者进行归类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如果对那些报道和评论以及“80

3、后”一代自己的说法进行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眼中的“80后”是特指一九八零年之后其间的跨度很明显,应指一九八零年一月一日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间出生的人。而这十年间出生的,年龄最大的为28岁,最小的,才18岁。对比之下,在出生于六十年代以及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作家群体中间有着较为一致的创作风格和思考,“新生代”作家群、“身体写作”作家群等等特定的概念已经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认可,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80后”存在的意义何在?或者。仅仅是评论界一劳永逸的惯例以及商业炒作煽风点火的阴谋?这些不得而知。 一、多元因素催化下的“80后”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看待“80后”

4、,这一现象的时候也应该辩证地意识到这一点。“80后”一代生活在社会各方面高度发达的环境里,电视、报纸、网络等等强势媒体的积极介入以及他们自身具备的素质和才华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代。社会的广泛关注带给“80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既有为他们提供优越条件的积极因素,同时又存在着误导、偏见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至于他们本身所拥有的文学方面的才华以及成长体验等等主体性的因素是他们取得成绩的又一原因。总之,“80后”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所受到的关注是空前的,在这样多元因素的催化下,“80后”的发展和壮大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1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及其他首先不能不提一提开始于上个世纪末的“新概念

5、作文大赛”。上文提到的“80后写作”的开始在上个世纪末的说法大概缘于此。那是由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国家著名高校共同主办的全国范围内的文学大赛。历届大赛初赛和复赛的评委都是国内著名的评论家、作家或者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如陈思和王蒙、格非、方方、叶兆言、程文超等等。规格之高超乎寻常。大赛的参赛对象大体为30J以下的青年人。更确切的说,引起大众关注的主要是高三及以下的参赛者(“80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新概念作文大赛”旨为“三新”,即“新思维”、 “新表达和“新体验”,当时的舆论称它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冲击和反叛,而首届

6、大赛中跑出的“黑马”韩寒以及A组(参赛对象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一等奖获得者被保送进北大、清华、华东师大等名牌高校的事实更是让“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当然, 这时的“80后”充其量只是在“萌芽”而并未形成气候。因为在这一届的大赛之后成名的人群当中,出生于一九八零年之后的,除了韩赛(出生于1982年)等少数几个之外其他的均出生于70年代末。直到第二届、第三届等后面几届之后,也就是进入本世纪之后,涌出现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写手,才使得“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这当中包括当下“走红”的郭敬明、张悦然、苏德、周嘉宁、李傻傻、蒋峰、张佳玮、小饭(范继祖)等人。“80后”的整体出线除了有功

7、于连续多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举办之外,与萌芽杂志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只讨论萌芽杂志定位的转换给“80后”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其他诸如关乎文学的处境或者商业的利益之类的无关本文主旨暂且按下不表。改版后的萌芽的阅读群和创作群主要是初、高中生以及大一、大二的学生,这些人出生的年代集中在一九八零年之后,即“80后”。这是一群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加上些许的才情进行创作,而萌芽的常客,萌芽的主编赵长天也认为“萌芽系”作者还是很多的,其他偶尔在萌芽露脸的大多数是在校生(亦即出生于八零年之后)。如果说他们父辈是在琼瑶、三毛的作品里长大的,那么在他们自己的成长岁月里,

8、萌芽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这么概括,“80后”写作者与萌芽的关系是先读者,后作者。 用“80后”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五年前萌芽的那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那么,有多少出版社会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我们,恐怕我们的小说还只是在网上流传或者窝在电脑的D盘里面”。“下半身”代表诗人沈浩波在一次接受媒体访问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尽管他说的是反面情况。他说,“这里要批判一下新概念作文大赛,它成了一个名利场,使一批孩子过早地成名”。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内众多的文学期刊对“80后”的关注同样为“80后”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芙蓉、上海文学、花城等等刊物都开设了“80后”专栏,为cc 8 0后大

9、开方便之门,而湖南的文字客则几乎是“80后”的专刊。这一点也是重要的,能够得到纸质传媒的认可,无疑给“80后”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热情。 网络的自由和宽容不仅为世人提供了“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样式,同时也给“80后”的横空出世创造了极大的可能。这一极俱弹性和张力的“赛伯空间(sybe1),在“80后”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80后”写作者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达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一点无须赘述。 “80后”的大多数人都有过泡网的经历,这是不容质疑的,而在“80后”还没有成为一股潮流之前,“80后”写作群体中间就已经有一些人在网络

10、上赢得了人们的关注。生于1980年的一草早在2000年就以描写都市另类情爱小说而成名于网络,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众多网友的迷恋追捧,甚至还因其小说风格与当时风靡网络的安妮宝墨的小说颇为相似而被网友称为“男安妮”;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是霍博。他凭借我的江湖,我的花朵获得了新浪网主办的“万卷杯”长篇小说一等奖,从此受到了众人的关注等等此类情况不乏其人。新浪、天涯、网易、红袖等等著名网站更是多次推出了“80后”的相关专题,包括评论、访谈、调查、个人专题以及原创作品结集等等。 另一方面,正如苏德所说,“网络是大部分八十年代后写作者,目前赖以生存的发表平台”。同样的观点,李傻傻也说是网络给他提供了一个写作

11、的平台,“如果说我以前对写作只是有兴趣的话,那么我在网上发表的我最难忘的一双女人的手等文章得到好评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对写作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李傻傻的这段话,很能代表整个“80后”甚至所有网络写手的存在状态。在还未获得传统的纸质传媒的认可之前,网络保证了“80后”写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为他们提供了被别人认可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80后”作品的大量涌现。网络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具有极大自由度的媒介,他可以让“80后”拥有足够大的创作和交流的舞台。 尽管网络上的交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比如说这种交流是小范围内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外界所知道;或者身处同一个网站,难免会对别的网站

12、有门户之见,甚至发展到引发与文学与写作无关的争论,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网络给“80后”写作者带来的便利,或者说福音。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网络里的这两个角落。一个是黑锅论坛。这里集中着“80后”的一大群人。小饭、夜X,七月人,张悦然,苏德,卢德坤,周嘉宁等等。这“是一个同龄人做起来的论坛”他们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在第一时间发在那里”,“然后等待各自的击赏或评论”。另外一个角落叫苹果树论坛。以刘一寒、张佳玮、李萌等人为代表的一群“80后”写作者把它做的有声有色,网站人气在黑锅论坛之上,而最近结集出版的我们、我们80后盛宴一书网罗了近百名“80后”写作者的作品,更是给“80

13、后”们鼓足了气。如此种种。 2自身文学创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天赋和后天的积累的结果。这些充当“80后”领头羊的写作者们能够浮出水面,除却与外部环境的因素有关之外,不能不说他们自身的资本是雄厚的。不管把“80后”的作品当作青春小说还是校园小说,也不论如此繁多的“80后”作品的结集出版带有多少的商业炒作的成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这些“80后”的写作者们是具备了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才情的。成熟始于稚嫩,在“80后”的作品大量的涌现的时候,我们除了保留进行批评和指摘的责任之外,不妨乐观一点,相信这些年轻的写作者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给中国的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如作家马原所说,“20年后又是一群好汉”。以出生于

14、1982年的李傻傻为例。很多人都对这位年轻的写作者表示了看好和赞赏,不仅包括他的同龄人如春树、胡坚、AT等人,还有文学界的多位前辈如马原、盛可以、张柠、沈浩波等等。在“8 0后”整体遭受来自多方面的批评的时候,李傻傻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空穴来风。李傻傻首先受到注意的是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诗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他的散文在数不清的文学网站流传,新浪、网易、天涯等著名网站几乎同时推出了他的作品专题。而芙蓉、天涯、散文等国内著名刊物更是常见他的身影。李傻傻一时被媒体和文学批评界称为“少年沈从文”,甚至在羊城晚报评选的“80后”作家实力排行榜上名列榜首,在马原主编的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中

15、,这位湘西青年同样名列其中。等等诸如此类的荣誉对李傻傻来说不胜枚举。当然,可以说李傻傻的一夜成名排除不了媒体炒作的嫌譬,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位青年写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上的才华,媒体所说的如果无关严肃的文学评论,那么文学界的评论则多少可以说明李傻傻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写作者。马原对他的长篇小说红X就表示了看好,他认为“李傻傻的对故事高潮的处理显示了他的自信”,“我也就此窥见了这个年轻小说家的无穷潜力”,“李傻傻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为经典的阅读之上。他是在严肃的状态下写作。不论题材的选择还是讲述的方法,他的故事都超越了他的年龄。他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溢着张力、迷惑和玄机。他的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作为李傻傻的同龄人,AT则表示,“恬然安卧,克尔凯郭尔这样形容真正的经典作品。这可以是一种追求,但更多的是天性使然一一表现在李傻傻身上尤其如此”。李傻傻之外,张悦然叙述的轻盈流畅,对语言的灵活把握:苏德对故事结构良好的整体搭建;张佳玮想象的奇异,以及古典文学基础的扎实;春树对无奈的诗意表达等等无不显示出了“80后”这一批年轻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80后”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外,还有另外的少数几人踏买的写着,他们以实际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们的作品出现在了钟山、人民文学等国内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