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816626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第1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寡人之于国也本课话题民生为本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强调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推而论之,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李克强说,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并指出,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

2、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2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陈天华3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程颐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王廷相5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粟() 曳兵()数罟()洿池() 衣帛()鱼鳖()鸡豚() 狗彘()饿莩()庠序() 孝悌()五亩之宅()【答案】sywbbitnzhpioxintzh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涂有饿莩

3、而不知发 ()【答案】(1)“无”同“勿”,不要(2)“颁”同“斑”(3)“检”同“敛”,收敛,积蓄(4)“涂”同“途”,道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2)数(3)直(4)胜(5)发(6)望(7)焉【答案】(1)名词,兵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名词,武力,战争(2)sh,数词,几,几个/sh,名词,命运/c,形容词,细密,与“疏”相对/sh,动词,计算/shu,副词,屡次/动词,列举罪状(3)副词,只是,不过/形容词,与“弯”相对/形容词,正确的、正直的/名词,价值,后写作“值”/副词,径直、一直(4)副词,尽/动词,禁得住,忍得住/动词,超过,赛过/形容词,优美的/动词,战胜,

4、取胜(5)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动词,征发,派遣/动词,花开/动词,发动/动词,发出,抒发/动词, 发送,递交/动词, 起用,兴起/动词,发射(6)动词,希望/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念头/名词,名望、声望/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7)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何必/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他,代毛一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 ()_(2)树之以桑 ()_(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4)然而不王者 ()_(5)谨庠序之教 ()_(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_(8)王无罪岁 ()_

5、【答案】(1)名词作动词击鼓(2)名词作动词种植(3)y,名词作动词穿上(4)wn,名词作动词为王(5)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6)形容词作名词生者;死者(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8)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河内凶古义:今义:越南首都。(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今义:没有希望。(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答案】(1)黄河北岸的魏地。(2)不要盼望。(3)“可”是“可以”,“以”是“凭借”。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6、译文:(4)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答案】(1)宾语前置句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2)状语后置句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3)省略句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的衣服了。(4)省略句(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5)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有的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亚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被尊为“亚圣”。其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反对“霸道”“虐政”,主张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用仁义治天下。这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梁惠王便想从孟子那里寻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

8、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池沼边上。梁惠王看着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的交谈。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9、,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答案】分析问题养民教民王道之成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如:像B则移其民于河东移:使迁移C河东凶亦然然:这样D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增加【解析】D项,加:更。【答案】D2下列全属于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的一项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ABCD【解析】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是梁惠王对现状的认识,二者都不是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答案

10、】B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寡人之民不加多填然鼓之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A相同,不同B相同,也相同C不同,相同D不同,也不同【解析】之:助词,的;音节助词。以:介词,用;介词,凭借。【答案】D4下列对第2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欲擒故纵”,充分利用梁惠王好战、争夺人口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B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只是措施不当。C孟子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下面自己提出治国之策做铺垫。D孟子散文善用比喻,生动

11、有趣地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解析】B项,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全属于孟子“王道”措施的一项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ABCD【解析】是“王道”的结果,是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答案】A6下列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解析】C项,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暴政,而非荒年。【答案】C话题: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对于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这个问题,观点不一。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学生甲:孟子认为“王道之始”是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