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81071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学复习资料病原对宿主的危害1 夺取营养2 机械损伤3 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鱼的皮肤;也有 对宿主非专一性, 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数十种海水鱼, 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 水鱼。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治疗疾病诊断 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 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诊断流程 宏观观察诊断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 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 放养量, 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疾病

2、的综合预防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为什么水产病害学要实施综合预防发现难 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诊断难 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治疗难 a 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1 彻底清池 清淤、药物消毒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A 水深的调节: 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b 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c科学用水和管水:PH溶氧度、盐度、亚硝酸盐等指标。3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4 饵料应质优量适5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6 操作要细心7

3、 经常进行检查寻唐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治病原传播9 定期药物预防10 完善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建立预警预报。11 人工免疫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SRP品种选育、杂交育种。疾病的治疗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一 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a 合理放养 放养密度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适合。b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c 不滥用药物d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石灰类、光合细菌等二 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 培养和放养健壮苗种1 ) SPF亲本2 ) PVP-1洗卵 3)使用清 洁水 4 )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5 )饵料优2、免疫接种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

4、类4、降低应激反应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 :养殖动物对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的躲避 现象三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 强化疾病检疫4 建立隔离制度5 实施消毒措施四 加强饲养管理 思考题: 1、水产动物疾病学2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3 、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流程(诊断原则)4 、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第二章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一) 、病毒的传播途径 无包膜病毒:粪 - 口途径 有包膜病毒:主要通过飞沫、血液、唾液、粘液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指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通

5、常是通过口腔、 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机体。垂直传播 :指通过繁殖、直接有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顿挫感染 :亦称流产型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由于该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酶或能量等条件,致使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 或虽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但不能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溶细胞感染 :指病毒感染容纳细胞后,细胞提供病毒生物和成的酶,能 量等必要条件,支持病毒复制, 从而以下列方式损伤细胞功能。 (1组织细胞大分子合成、 2 改变细胞膜成分、 3形成包涵体、 4 产生降解性酶或毒性蛋白)非溶细胞感染 :被感染的细胞多为半容纳细胞,该类细胞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病毒完

6、成复制周期,只能选择性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出现细胞转化或潜伏感染。有些病毒虽能引起持续性、生产性感染,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 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表现为慢 性病毒感染。免疫病理作用 :抗病毒免疫所致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是主要的免疫 病理反应。三)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病毒感染 :表示感染组织未受损害, 病毒在到达靶细胞之前, 感染已被控制,或轻微组织损伤不影响正常功能。显性感染 :有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后者包括慢性感染、 潜伏感染和慢 性病毒感染。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体不再 存在病毒。慢性感染 :显性

7、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排 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十年,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携带 者。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 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 中,但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用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但在 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隐性发作。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 起细胞的溶解,潜伏期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且一旦症状出现, 病情逐渐家具直至死亡。常见病原病毒种类:一 疱疹病毒科 病毒颗粒称球形,有多层衣壳,成 20 面体对称,衣壳外有囊莫,核酸为双面DNA有鲤疱疹病毒二 杆状病毒科 病毒的核衣壳均成杆状, 为螺旋对称,核酸为双链

8、DNA。细菌的致病机理与感染病原菌 :是侵入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细菌。传染 :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细菌的致病机理:致病性 :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 :病原菌治病能力的强弱。细菌的毒力分为 侵袭力和毒素 。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的感染途径:外源性感染:来源与宿主体外的感染。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时,宿主体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感染途径:1 接触感染:某些病原体通过

9、与宿主接触,侵入宿主完整的皮肤或正常粘膜引起的感染。2 创伤感染:某些病原体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机体内引起感染。3 消化道感染:宿主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感染。细菌的感染类型1隐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损 害轻,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称为隐性感染。2潜伏感染:如果宿主在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使病原菌 潜伏在病灶内,一旦宿主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就会致病。带菌状态: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 但病原又被限制于某 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就称带菌状态。3显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多,毒性

10、大,机体发生病 理变化,出现临床表现称为显性感染或传染病。按发病时间长短,可把显性传染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 按发病部位的不同,显性传染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1毒血症: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 全身性症状。2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省性 中毒症状者。4脓毒血症: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 在其许多器脏中引起化脓 性病灶者。急性感染:隐性感染按时间长短Y细菌感染潜伏感染I慢性感染I Y显性感染局部感染|毒血症I按病发部位Y

11、虫菌血症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二) 气单胞菌属 形态从直杆状到球形不等,通常以一根极生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嗜水气单胞菌 杀鲑气单胞菌 豚鼠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寄生虫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生存, 或以该生物的体液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 用,此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寄生物 :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叫寄生物。 寄生虫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寄主: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 按寄生部位:体外寄生 :寄生虫暂时寄生的或永久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 体内寄生 :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器脏组织或腔道中者。超寄生 :许多寄生虫是其他寄生虫的宿主,此

12、种情况称为超寄生,例如疟原虫在蚊子体内,即寄生虫本身又成为其他寄生虫的寄主。寄主种类;终末寄主 :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中间寄主 :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第一中间寄主。补充寄主 :也称第二中间寄主, 某些种类的寄生虫, 在发育过成中需要两个中间 宿主,后一个中间宿主就称为补充宿主。保虫寄主 :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同一发育阶段, 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 这类其他动物常为某种动物体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 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两种类型 :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的发育

13、史这种寄生虫称土源性寄生虫 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史,称生物源性寄生虫。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1 必须有其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2 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能力。3 寄生虫必须有与宿主接触的机会。4 寄生虫必须有适宜的感染途径。5 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后,往往有一定的移行路径,才能最终到达寄生部位。6 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寄生虫、寄主、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 / 危害1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2 夺取营养3 压迫和阻塞4 毒素作用5 其他疾病的媒介 具体危害有一下几个方面一 掠夺宿主营养 掠夺宿主的食物营养,如线虫、绦虫、吸虫。

14、吸取宿主的血液,体液。如钩虫。 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如 球虫。寄生虫往往选择性略对宿主营养,影响宿主营养平衡,导致饲料转换率降 低。二 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1 组织反应 , 过程:病原侵入引起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寄生部位包囊组织增生、发 炎结果:限制病原生长、降低附着牢固性、驱逐病原2 体液反应:发炎时的渗出:产生抗体。3 寄生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4 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经口感染5 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三 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带虫免疫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处于平衡状态,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着一定的数 量,宿主也不呈现明显的临床变化, 并保持着相

15、对应虫体的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 一旦体内虫体消灭,宿主这种免疫反应即告结束,机体出现临床症状。自愈现象 :1928 年,发现了当感染琏转血矛线虫的羔羊在牧场上出现虫卵高峰 之后,随即突然消失, 虫体几乎或全部被排除体外, 像这种虫体依靠自身免疫自 然清除的现象叫自愈现象。思考题:1 顿挫感染、 溶细胞感染、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毒血症、 菌血症、 败 血症、 脓毒血症、 寄生、 超寄生、 寄生虫生活史、 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 保 虫宿主、 带虫免疫、 自愈现象2 病毒的感染类型、3 寄生虫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感染,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4 寄生虫引起宿主的危害 疾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指从病因作用与机体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止这段期间2前驱期:从疾病出现最初征兆开始;3临床经过期:进阶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以充分表现出来的阶4终结期:疾病的结束阶段。症状在几小时到一昼夜之内迅速消失叫骤退。时间较长,渐渐消失为缓退,有时可因抵抗力下降使症状和机能障碍 急剧称为恶化。疾病按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