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477838914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X 页数:66 大小:8.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960(960年年12791279)2024届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宋代的阶段特征宋代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中华文明走向成熟。具体表现:1.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危机加重导致灭亡。2.经济上: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遍,土地兼并盛行;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出现“商业革命”;南宋时,江南成为经济重心;海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理学兴起,儒学逐渐哲学化、世俗化;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为

2、文化发展的新特点;4.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5.对外关系: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华夏传统文化的最高峰?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面对面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历史问题,的历史问题,宋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宋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分化事权分化事权1.中枢权力机构:分散相权皇皇 帝帝御前会议

3、御前会议三三 司司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政事堂)(政事堂)枢密院枢密院台台 谏谏三司使三司使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宰相)(宰相)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执政)(执政)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执政)(执政)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知谏院知谏院枢密使枢密使(执政)(执政)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政军政监察监察加强皇权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行政集集 权权分分 权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军事夺其权夺其权制钱谷制钱谷收精兵收精兵中央中央路路府州军监府州军监县县安抚司(帅司)安抚司(帅司)转运司

4、(漕司)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知州(或知府等)通判通判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四监司制衡 影响:利-中央掌握地方的行政、军政、财政权,有效避免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弊-地方事事须听令中央,施政困难;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分权过细,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局面,形成冗官冗费。强干弱枝强干弱枝 (赵)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2.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

5、、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外重内轻、武将专权外重内轻、武将专权3.影响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官吏选拔与管理表现: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严格考试:考试程序:增加殿试,确立三级考试制度。考试规范:制度更加严密(搜身、糊名、誉录、锁院)。考试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考试结果:直接授官,录取人数大增。1.选官制度完善科举制:(201

6、6江苏)“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A A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02影响:提高了文官与士子的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造就了北宋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局面。时代统治(年)录取进士总人数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宋仁宗414561112书院兴盛以文治国的方针 材料一:北

7、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探究: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认识:利: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注重南北均衡,有力地巩固了

8、国家的统一。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机会。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说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明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拓展深化】南北分卷制度(20152015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表表1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唐宋宋明明清清河南河南151516162 21 1江苏江苏7 78 817174949A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9、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 B 表表1 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呈现的变化反映了2.官吏管理考核: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监察:分区监察: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谏官机构:设置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台谏合一:宋朝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也拥有御史的监察权。台谏合一是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台谏合一是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中央 监察谏院御史台地方监察通判四监司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四监司和通判四监司和通判(2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

10、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C C(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 D1.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变法背景)边防危机原因: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与对立。表现: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宋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

11、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宋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三)北宋(三)北宋中期的变法中期的变法财政危机:“三冗”现象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原因后果根源为削弱官员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扩大科举取士人数和恩荫赏赐.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

12、军队扩大禁军数量,实行更戍法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屯兵军队、官员人数激增;大兴土木;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北宋初年加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央集权的结果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军费负担沉重 官吏因循苟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吏治腐败。财政危机(积贫)社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严重。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2.变法过程:庆庆历新政历新政:揭开了改革的序幕。背景: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人物:范仲淹时间

13、:庆历(宋仁宗的年号)三年(1043年),史称“庆历新政”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维护封建统治失败原因: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宋仁宗动摇: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材料“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钱穆国史大纲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

14、,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人才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

15、于扩大统治基础。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1069(1069年年)原因:(内扰外患)“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疆危机,使民族矛盾尖锐。“庆历新政”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基本原则:国家加强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6、。局限性: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材料一材料一 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材料二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 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材料材料三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 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