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法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7766054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中的法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影视中的法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影视中的法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影视中的法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影视中的法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视中的法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中的法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影视传媒的兴起,电影的创作主题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法律现象、法律问题也得到影视界广泛关 注。对有关影视中法律现象的研究和评论很多,但大多侧重于具体的法律问题在规范和操作层面上的探讨 , 是具体而微的,主要的功能侧重于普法性。真正借助影视传播这个媒介,对法律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 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围绕法律与影视文学的结合展开。法律通常是教条刻板以及理性思维的象 征,影视文学则是多姿多彩、浪漫感性的代表。笔者首先进行建立法律与影视文学沟通可行性的探讨,随后对 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进而提出本文的立论观点。 第二章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在中美电影界比较有影 响力、能在一定

2、程度上代表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影片,采取个案分析的方法,主要围绕“个体与群体”、“权力与 权利”、“感性与理性”三个方面,以中西比较的视角阐释影片是如何通过一些和法律相关的影像情节,将法律理 念、法律认知取向、法律情感取向、评价取向融入影视创作中的,从而探究法律与其各自文化传统之间的内 在联系,追问法律背后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上的“根.2、关于价值的断想 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习惯、心理和客观存在的稀缺程度之关系的总和。 世上发生任何事件,最终都会反映到价值上来。价值,也是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总和。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 决定价值量。价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观和客观的)

3、相互作用的体系中由均衡决定。3、中西文化的盲点:结构理性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个结构比重的问题。一切对单一和纯粹的追求都是偏见。人们常常在 面对选择时进退维谷,这正是缺乏结构理性的表现。 有三种理性存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构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两种理性,缺乏第三种理性。价值理性是人们用来判断是非好坏,应该或不应该的一套价值体系。 工具理性是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体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组织、制度、科技手段等。 结构理性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构造价值结构的理性。例如,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都不能单一地适用任何情 况。人有时自利,有时利人,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身,那么在何时何地对待

4、何人讲利或讲义,这就必须 用结构理性判断。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同一价值观。这就是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和价值观应该在 结构理性的支配下统一起来,这就使结构理性的含义。东西文化中为什么有结构理性的盲点呢?就是因为人类有偏执的共性。一旦价值理性形成后,人们就将它 固定下来,向一切情况运用。4、结构理性不是价值观 结构理性是一种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种价值理性,它当然与价值相对论和道德相对论扯不上关系。因为结 构理性是一种中立于价值判断的方法理性。结构理性不是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构建价值结构的方法论。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个分析衡量错对好坏 的内容准则,按照结构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都不是

5、唯一的和绝对的。真理和价值的意 义依赖于时空和情势。5、信仰偏执与人间悲剧 由于人类在理性结构上有盲点,人类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极度与偏执的程度。这种对信仰上的偏执, 使得人们可以对信仰的追求不顾一切,对信仰的偏执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人类没有信仰不行,但信仰过度和偏执甚至更加危险。信仰偏执可能是制造人间悲剧的最重要根源。世界 上没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正确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种信仰是绝对错误的,人们应该有结构的,有条件的, 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个比重、多少、条件不同的信仰结构:“不可不信,不可全信”。6、上帝的公平 贫穷吗?上帝让你知足。富有吗?上帝让你贪婪。劳作吗?上帝给你胃

6、口,让你健康。享受吗?上帝让你 乏味,给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让你感觉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让你感觉寿长。人世间有各式各样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机会均等,结果均等,起点均等,贡献均等。然而这 每一种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并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效果。机会均等,其结果就不会均等。 买彩票,每人赢钱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结果只有少数人赢得巨款。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机会均等的,但结果 却只创造了少数富人。结果均等就绝对公平吗?也不!结果上的均等掩盖了贡献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 等掩盖了成本上的不均等。7、视角 转化视角看问题,不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人类行为的道德要求。设身处地,将心比

7、心。不仅以此 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人与人之间,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别人,多少会带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见。所以我们也需要站 在别人的角度看别人看自己。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常能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角度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 只从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识、经验去看他人,看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人类要学会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动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其它 动物和生物就会和谐得多。然而我们人类对自然物种的分类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

8、发点、为判别标准的。 第三,作为一般规律,我们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所下的结论,都是从某一视角看问题所作出的,视角一改 变,这些判断和结论的正确性就动摇了。8、动机、手段与效果 一个社会的模式,或各个国家的社会区别,大致就是由那个社会和国家队动机、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 约束标准、方式和侧重点决定的。在动机、手段与效果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要实现动机,就必须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实行 就一定会带来一定的效果。但社会必须对三者的好与坏、准许与不准许作出界定,也就是说这三者的关系 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变成丛林世界。当我们分析道德和法律对这三者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可

9、以用来约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却只能用来 约束手段。因为动机无法用事实证明,而效果则有许多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说法治是不管动机与 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虽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谴责,而这正是法治的短处。 道德的约束虽没有法律约束那么硬,却比之约束范围宽广得多,道德不仅约束手段,而且约束动机与效果。我们能找到一套标准是使三者统一起来吗?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管它强调的 是何种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缺陷的。不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任何一方面的标准若绝对化而完全不顾 及其他标准就一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个社会应该 是法治

10、、德治与情治的有机结合。9、替代的困扰 每个人几乎每天作出一些类似非经济的替代决策。当你作出这些替代决策的时候,你去追溯过躲在这些决 策后面曾经困扰过你的那权衡替代的尺度吗?那就是你最深层的价值观。 例如对不同对象的爱如何替代。对生命、自由、爱之间的替代也是如此。10、争名与逐利 追名逐利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名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 人是争名夺利的动物。所以有人把人类社会叫“名利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人逐利,与鸟无异。“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人争名,与雁有同。 现代经济学,是用自利与理性解释人们的行为,即认为人类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经济人。按

11、照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说法,以私产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安排,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解,它使得 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社会得益。现代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却很少研究人们争名的社会效果。人们争名也会像逐利那样有利于全社 会吗?人类争名,基本上是一类相互抵消的浪费性行为。人争名的根源是来自人的嫉妒本性。对于整个社会利益而言,逐利优于争名,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的争名之 风不可长。11、耻的标准和功用 有什么样的荣耻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东方人以好、坏为标准,西方人以对错为标准。12、信誉无价 一个人,一家公司都输不起信誉,何况一个国家?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君子爱财,取

12、之有道。 从此处得,将从他处失,并且是永远损失下去。13、信心与价值 假若我们中国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强,同样的出口商品定能换回更多的外汇。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信字 若指信心与自信更有哲理。信心生产价值。 现在中国出口许多产品到国外,有些质量超过日本货,可价钱却低很多。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过谦吃的亏。 西方人什么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种优惠、赔偿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后才考虑外人。14、常输是游戏规则使然 一个人要赢得竞争依赖于他自己可控的优势与弱点,也依赖于外在于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赖于竞争的 游戏规则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首先,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这是

13、他自己可控的因素。当然可 以增加赢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赢,还依赖于外在机会是否存在,是否机会均等。如果机会足够小, 威胁足够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难以成为赢家,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二,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总是输而无机会赢,这决非此人不想赢或他比某人低级愚蠢,而是竞争的游戏 规则于他不利。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他的优势不能被评价,而弱势反被评价,游戏规则有利于他的对手。 例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价高者得,价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总是赢家,有资本的人也总是赢家, 而有些人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赤贫,因为这游戏规则对他不利。其三,一个人赢了,我们须问他是用什么手段赢的,一个人输了,必须问他是如

14、何输得。 其四,任何一个人,总有他不可克服的约束条件。最后,要问赢得目的是什么。三、中西文化断想 文化的杂交有两种结果,一是优势杂交;二是劣势杂交。所以,两种文化交汇的时候,一定要有引导,以 防止劣势杂交而保证交汇的文化优秀。1、人类千年的功过人类匆匆的脚步,很快又走完了 36.5 万天,21 世纪的脚步,已迎面踏进人类的生活。回首千年,人类既 聪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过。人类的聪明使科学昌明,却使环境恶化;使物质生活改善,却使精神生活 空虚;制度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几乎每个制度在制造繁荣时,也制造灾难;人类追求和平,却更好战争。 人类并没有成熟,她还在人头马的阶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2、

15、治家与治国 西方以治国之法治家;中国以治家之法治国,各有优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补关系,是以西补中,以中补西的关系,具体可为宏观西化,微观东化。 西法治国有效,中法治家治企业有效。即以法治与市场的方法治国,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业。3、东西文化对比随想 东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击,争论不休,就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尺度去评判他人 的文化。东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可见的行为方式;一是不可见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信仰。东西文化作为人类 文化的两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1)东西文化的第一个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是责任

16、、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差别。儒家文化强调个人对 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却不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不强调人与人之间清 楚的权利区分和对权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强调社会对个人人权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却不 强调个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东西文化的第二个区别是价值判断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重动机判断。 对于西方人而言,什么是动机和出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对于中国人而言,首先判断人们 的出发点和动机好不好,然后才看效果,这两种衡量好坏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别重视达到目的的手 段体系,达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东方人则特别强调证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发点和动机,对于效果 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尽量努力寻求。其结果是西方文化导致手段体系发达而道德不张,东方人则重 道德而手段不张。(3)东西文化的第三个区别是对人性的假设不同。西方文化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