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760099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的歌会》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的歌会教案1知识技能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展开综合性学习。情感态度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1、导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体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象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

2、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2、云南风俗简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3、沈从文简介 略。二、多元对话,自读自悟1、组织学生自由选择喜欢

3、的阅读方式与文本对话。思考: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小结: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参考意见: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实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空蔚蓝、花儿盛开,鸟鸣悠悠,婉转动听。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作者写传歌的场面,

4、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3、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很多年轻人还所以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小结:这个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

5、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形象。 4、这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能够直接描写,能够间接描写;语言能够朴素自然,也能够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识记知识性内容。自选方式倾听文本,注意读准文中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蹲踞、凹处、譬喻、应和、下坠 、淳朴、别开生面、哑口无言、若无其事、引经据典、扶摇直上等。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并解答。讨论、分析、归纳,明确。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做批注。分组讨论,小组

6、代表发言。学生比较两段人物描写、发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5、自由阅读第四段,体会本段优美传神的景物描写。提示:抓住关键性词句分析。分析示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小结: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实行描写:有静有动。作者使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6、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

7、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归纳:“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场面盛况空前。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

8、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请找出本段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三、质疑问难,交流共享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顺序,主旨,重点语句的含义等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交流。预设问题:1、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

9、趣。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2、山寨传歌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形式”具体是指什么?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默读相应段落,比较、讨论、归纳、发言。识记场面描写的特征,回顾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在前面的学习中尚未解决的提出来小组讨论,班内交流。速读第五段,解答教师布置的问题。创生结果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能在预习中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大概三分之二的学生能提出五条以上有研讨价值的疑问

10、,并能自己解答。部分后进生也提出了四五条较有价值的问题,只是还不能全部尝试解答。经过课堂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解决所有疑问,个别学生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仍存疑问,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山路漫歌:花 鸟 人 环境美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完成较匆忙,还应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对话式”阅读教学研讨课说课说教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

11、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方法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

12、息。3、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情感态度目标: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说教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说学法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读能力,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多元化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并通过质疑问难及相互交流深入解读文本。说体会本课教学,我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准确把握文章写作特点与写作方法。学生对文章第四段中景物描写的分析也有许多精彩之处,如:学生能抓住“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理解作者如何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对文本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融入了文本所营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