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7578411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语文高考解读(教师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年安徽省高考信息解读三个部分的内容一、 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和把握二、 安徽省近五年语文命题的分析和理解三、 对2014年高考的几点思考一、 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和把握(一)对考纲考试说明的态度1、认真研读考纲,正确把握考试说明精神。2、对考试说明中的变化部分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解读。例如:2012年高考说明“现代散文阅读阅读文学类文本探究”(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中这样表述“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2013年高考说明本部分内容表述为“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一区别在两年试卷

2、中是这样体现的:2012年高考试题现代文探究题是:(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2013年高考试题现代文探究题是:14.第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解析】见识,

3、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从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应该说与时代的关系太密切了。 与之相类似的高考散文有在山阴道上海南杂忆3、注意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点,但不可咬词嚼句,一个字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有多少“微言大义”。(二)对考纲考试说明的理解1、注意考试说明的普遍指导意义 考试说明对试题的题量、类型、选材特点、考查要求,考查层级有着较为基本的指导意义,在复习中不需要再去过分增添或做更多的补充和猜想。2、注意考试说明的明确内容和限制范围例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就较明确的限制在18个虚词内,而“文言实词”的考查则体现在

4、考试说明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并没有受120个实词的限制,但突出了 “出现频率高”等条件。 “文言句式”的考查则明显在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词类活用”这一范围,对于平时教学中的“为动句、定语后置句”则没有涉及。 “病句类型”考查的很明确基本就是六大类型。3、从近几年试卷看,重在把握试题特点和规律 综观2006-2013共八年的语文试卷,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保持“稳中有变”,但变化的内容并不过分影响教学,而对有些规律似乎没必要去重视。例如“安徽地方特色”。“诗歌鉴赏”琅琊溪欧阳修小孤山谢枋得,“文言文阅读”考了安徽地方的人物传记,但与试题

5、理解和答题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成语使用”重在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准确理解,再结合语境进行理解推测,不可过多去强调所谓的“对象错用、褒贬误用、望词生义”等等 最关注的大阅读,主要是文体问题,也不需要做太多的猜想。4、几点提醒:(1)第一年提出的考试内容或形式变化,往往只是提醒而非本年度考试兑现。(2)近几年多次提到的考试变化,而未能在试卷中体现的应该注意。(3)有些题型中个别字词的变化往往体现在试题的审题要求中,应该是在训练学生做题时强调审题的细微差别。二、 安徽省近五年命题的分析和理解2009-2013年安徽省高考试题分析。(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1、考纲解读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包括“

6、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考查层面。“理解”,一方面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方面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考查内容有:筛选并整合文章中重要信息,文章基本观点、主旨思想以及写作意图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段落之间以及段落内部的逻辑、层次关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括局部片段要点和全篇主旨中心;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作者态度有的直接明朗集中表现,有的间接含蓄分散表述。2、命题规律 近5年安徽省论述类文本知识点考查情况一览年份文本及题型主要考点错误类型重要方法2009年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选择不正确的或正确的选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通俗历史热”;

7、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答非所问2、无中生有3、不合逻辑 偷换概念曲解文意1.读。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筛。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3.代。将题干和题支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句或段;4.比。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5.除。排除干扰项,再验证答案。2010年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选择正确的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原本”;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答非所问 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2、以偏概全3、偷换概念

8、曲解文意2011年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选择不正确的或正确的选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想象空间”;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曲解文意2、张冠李戴 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 曲解文意2012年中国文化概论;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或对原文分析概括正确的选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家族”;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偷换概念2、曲解文意 偏重颠倒3、张冠李戴 强加因果2013年爱因斯坦文集;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偷

9、换概念不合逻辑2、强加因果曲解文意3、颠倒因果规律总结:(1) 考题涉及对重要概念、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以及材料对观点的支撑作用。此考题一直设置成客观选择题,其中包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等。(2) 虽是客观题但是命题者基本回避对原文语句的机械摘选,多采用筛选、转换表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需要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判断。这一点有逐年加大难度趋势。(3) 错误类型还是有规可循,基本停留在对文意的理解。(4) 答案中出现“因果、条件”关系、较为绝对化判断,基本是属于错误选项。至于论述类文

10、章选用材料新颖的特点并不影响学生的解题,不需做太多的考虑。高考选用的材料,涉及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类的比重较大。对于议论性的社科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要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准确的处理信息。客观题的选项都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命题推想:1、 选题材料可能延续上几年特点,纯科普性文章的解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2、 题干设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应该仍然延续近几年的题型。3、 对于文章筛选信息或许要复杂一些,不大可能出现以前的一个小题的几个选项枝按顺序在文章中进行选择组合,信息和关键词的组合跨度或更大,在词义理解上完全“原词原句”的对应选择会慢慢减少。4、 选择题的选项枝

11、与原文的字词符合度或会降低,更重对词义的揣度和内容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 1、考试说明的内容及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安徽卷选材主要分为两类:传记类

12、文言文阅读和散文类文言文阅读。近五年高考试题归纳年 份文本 分类内 容考查点2009游游记散文东山记 明杨士奇实词延、谢(降跽谢过)过、 加谢:感谢认错、道歉虚词而、焉、其、与而:承接、修饰;焉:代词、兼词 其: 副词,难道与:同(介) 和(连)内容理解“是游宜有记”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翻译(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识、无用、怀窍、作揖、奈何(句式)2010人物传记周书贺兰祥传实词家、款、年、总 款:款待-诚心、真诚虚词或筛选“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内容理解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

13、。自己太祖翻译(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初、致是、安通好、行李2011人物传记万贞文先生传实词豫、援、爽、归归:归还使之归虚词之、因、以、乃内容理解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翻译(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骤、之、然则以、道、2012人物传记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实词笃、向、委、度度:打算估测、推想虚词以、则、于、为内容理解向者,通判监修(乌船)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翻译(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

14、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呼舞、河漘、因、即、虽然、歉、彼、“与较”2013人物传记“陆贾”(节选自说苑和史记南越前传实词亲戚、 反覆、舆、由政由一家:如同由于虚词因、而、乃、所内容理解且南越君民同心无中生有翻译1、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3、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冠带、区区、且、及中国、王、何无足、与(之)、日、闻人物传记为主。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多为历史人物,如:孝子,廉吏直臣,节士隐士等。(2)考查形式:实词理解、虚词理解、筛选信息、概括分析为选择题,设3题,每题3分。句子翻译是主观题,10分。(3)考查规律与推想实词以课本内容为主,重在结合语境,符合说明中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