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740006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汇报课反思 今年的教师汇报课我已汇报完毕。这节课已经留在昨天成为陈迹。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挥洒,课后的遗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可以在遗憾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把遗憾降到最低,就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一、 课前设计要用心良苦此次汇报课我是三易其稿,可是我总有不满意的地方。于明伦老师一句话点像梦中人:语文课要活,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这样我在讲课前的晚上,推翻了之前的所有设想,确定了教学方向:让学生耳目一新,让他们感受到苏词的独特魅力。我以定风波 中的“雨”为突破口,设计了几个问题: 1、作品

2、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雨。2、“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晴”?3、苏轼为什么不躲雨?4、作者想要归向何处?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能体会到苏东坡深入骨髓内化到心的豁达旷远,从而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当然课堂执行时要有铺垫。我就设计了导语: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对于今天的课,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苏轼这个人。激趣设疑,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想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回顾,再现作者多样的人生,为后面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同时也为深入研究作品提供必要的背景准备。第二环节: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苏轼说:腹中有诗气自华。培根说:记忆即知识。检测当堂背诵。诗词教学离不开诵

3、读和背诵,整体的感知是品读鉴赏不可或缺的前提。第三环节就是重点探究:以“雨”为突破口,理解那几个问题拓展延伸,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基础,此时,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动情处”、“疑难处”、“欣赏处”和“深思处”。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会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第四环节课堂小结。1、找出苏轼:初到黄州中的双关。2、品读:卜算子,领悟作者的情感。第五环节课外延伸阅读推荐。相关书目及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方喜欢苏东坡、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就一堂课而言,下课并不意味着结束。重要的是,要能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让学生更愿意继续可能永远不会有结论的思考。

4、二、 课中要调动学生情绪要首先调整自己情绪一节课40分钟,想要讲好,设计固然重要,但我觉得要能保证自己自始至终都有高度的热情,投入其中至关重要。因为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热情并能受你感染就会积极地投人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好课是师生共同演绎出来的。热情是课堂燃烧的火种,也是智慧迸发催化剂,更是学生领会语文魅力的先决条件。保证语文课的质量,我要先保证自己对语文始终如一的热情,以此感染学生,爱上语文!三、 课后遗憾:要注重生成性教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创意。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课堂上学生积极地思考,能使其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学生的想法非常幼稚,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原则,我们都要加倍呵护,鼓励学生去探索,去证实。而我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的灵感创意关注的不够好,没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瞬间的火花。汇报课已经讲完,借用倪娟主任的话:既然出发了,就应该让自己的步子迈得大些。我会用我最大的热情去迈步,去迈向我心中的彼岸。我要用一句话自勉:一堂好课应该是桂花,看不见花朵,却芳香四溢,历久弥香,让人回味无穷!而不是昙花,惊一时之艳,转瞬即逝! 2013年5月26日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