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7242990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谈品德教学活动素材的选择策内容摘要:品德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素材的使用从搜集信息、筛选取舍、加工制作到处理反馈,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们应该学习果农的经验: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因此,在设计活动要以教材主题为点,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面,选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事物,还要依据课程标准,让教材成为课程最鲜活的素材,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活动,可谓“取舍之间,彰显智慧。”关键词:素材 真实 有效 简约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服务、制作、创造、表现、游戏活动进行学习。在活

2、动过程中,儿童与周围的自然、人、社会、物的实际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切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更多地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而品德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素材的使用从搜集信息、筛选取舍、加工制作到处理反馈,都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们应该向有经验的果农学习,懂得取舍:果树开花之前,剪掉些旁逸的斜枝,以保证剩余的枝条有充足的营养;果实结得太多,用棍棒打掉一些,以防压断树枝。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备课前想想自己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把问题归并,看看是不是有探究的必要?

3、一、依标用本,就地取材在课堂上,教师要赋予儿童参与活动的权利,理解儿童内心的感受,提供针对性、个别化的指导,与之一起活动、欣赏成果,共同营造和建立彼此亲密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解决材料从哪里来的的问题。备课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主题的教学目标,选择要有针对性,结合学校的、学生的甚至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设计,用“活”教科书,使教学活动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教学素材的择取策略有二:其一,我们要选择学生亲身经历的、有所触动的事,或是生活中新鲜有趣、能产生联想的事物,或是富有情感、深刻的事。让我们同行的教学目标是从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扩展到广义范围(所有人)的互帮互助。在起始阶段,我们可

4、以从围绕盲人需要帮助的多种游戏中选择,如“过河”、“提水”、“与哑巴同行”,在共渡难关中建立深厚的友谊,可谓“患难见真情”。学生对“帮助盲人”的感触颇多,更能领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其二,在尊重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提供的无非就是几个事例,几张图片,还有几句提示语,教师就应该在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把书里提示的教学内容视为要素),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有效地融合本人的智慧与学生创造力。还是这课为主题,有位老师在引入中没有选择互助游戏,却把教育家做过的合作成功的实验当引子:把啤酒瓶当成陷阱,

5、一支支笔就是人,看哪组同学能尽快把笔拔离瓶子,脱离危险。像这样,引题明显偏离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或是只抓文本的细枝末节,引进其他教学资源随意发挥是不可取的,应该毫不留情地删除。在明确本单元主题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相关的学习情况,选择几个合适的训练点,确定针对性的指向。如我爱学习的目标是善于发现校园内、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课文以展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爱”与兴趣为目的,开篇丰富的学校各科教学活动的场景是激发学生保持对学校生活的爱与兴趣的重要部分。由此及彼,有趣的生活原貌的学习,观察、模仿、练习、动手、体验都是更为丰富与开阔的学习土壤。如果在

6、教学时断章取义,只抓各科教学活动或是学习练习,无疑就是失败了。因此,我就将教学活动简单化,把生活中的学习作为重点来引导,设计了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爸爸修车和系红领巾等动手实践、生活自理活动,让学生领悟“生活就是学习,处处有学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二、真实有效,内化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思考选择怎样的材料,对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目标层次,也就是说并不排斥一部分人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认识的普通人。我们提倡“道德教育要由人身依附

7、走向人格独立,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从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法则。”1、真实性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让我们同行的道德基石,在选择使用素材时,我们应该首选真实性。有位老师在课堂设计了一个盲人与哑巴同行的游戏,要求哑巴只能用肢体语言表演,而盲人呢,需要用心感受哑巴提供的帮助。当他们穿过一个狭窄的山洞,走过一座独木桥,跨过水坑,教师提醒孩子不要让洼地里的泥巴溅起。为了让学生感受过森林的危险性,教师突然大声尖叫:“蛇,蛇,你看,那里有一条蛇!”而学生无论如何发现不了这条令老师如此“惊慌”的蛇,那是子虚乌有的。无疑,这一设计是失败的,没有一个学生理会老师

8、设置的场景,相反,他们反而感到好笑。而我认为,生命遇险是不可模拟的。我们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一点真实可信的情景,比如铺上带刺的玫瑰、事先捉来几只马蜂,让学生感受危险就更贴切了。有时,教师为了在课堂中美丽的一面,自己事先做好作品作为范本无可厚非。但是,再让学生课前画好图画当作课堂完成的来展示,似乎就有点弄虚作假的味道了。例如春天来了一文,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春天的名片画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工整地配上几句小诗,只要孩子们觉得真实快乐就行。又何必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让学生做点虚假的内容,事先完成作品呢?2、有效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三缄其口;而相同的问题在另一种情

9、境下却让学生说得饶有兴致呢?我们要努力发掘与儿童生活具有内在联系的教育资源,把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真实再现在学生面前,去营造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性课程形态。第一册我的爸爸妈妈课开始,有位老师直入课题“你的家是怎样的?你和家人有过高兴的事吗?”一年级学生怎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出示之前是否有足够的活动进行铺垫?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后,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孩子们回忆家庭生活趣事,再现生活中的美好情景,体验生活带来的快乐。看完问:“你的家是怎样的?你和家人有大头儿子一

10、家这样高兴的事吗?” 或是“这样的画面,让你想起哪些自己和爸爸妈妈相处时快乐的事?”学生的情感已被激起,争先恐后地介绍起了自己的一家。课堂是孩子回忆真实生活的平台,真正让品德回归了生活。再如假期安全真重要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把目标锁定在通过火灾、溺水、陌生人来访的事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命是脆弱的,并能找出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护自救知识。其中,掌握一定的日常安全知识和能力是重点。一开始,我从网上寻找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什么摔伤、汽油烧伤、着火、拐骗现象一并在课堂上呈现,涉及面广,看似丰富,但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试教后,我忍痛割爱,舍弃部分素材,把发生在身边宁海一市的森林火灾

11、、本校两年前学生暑假溺水事件作为重点呈现,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染了学生。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深深沉醉在真实的故事中。而后,我再一次出现这些素材,让学生讨论该怎么预防就有了针对性,学生把学习简单的自救常识作为内心的需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合理多样,富有结构陶行知在新教育中提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省力、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做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同一个素材该在什么时候用可以发挥它的功效,怎样使用最合理?1、合理性让我们同行一文开始,教材给我们提供两个朋友和熊的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行走,突然闯出一头熊。在熊还未发现时,其中一个人急忙奔向路边的一棵树,爬上去,藏在树叶间

12、。另一位不如他敏捷的同伴无法逃脱,只好躺在地上装死。熊走上前去,嗅遍了他的全身,而他一动不动,屏住了呼吸。果然,那只熊以为他是一具尸体,就走开了。危险过后,躲在树上的那人下来,问他的同伴,熊把大嘴凑到他耳边,跟他小声说了什么。同伴答道:“它告诉我,以后再也不要和一遇到危险就抛弃你的朋友同行了。”如果故事在没有合作、评价的前提下平铺直叙地展开,问学生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连简单的复述都不愿意,回答只是敷衍了事。我们何不换种方式,故事讲述一段戛然而至,让学生辩一辩主人公的做法,成为两难选择:(1)发现熊来了,你是拉着朋友爬到路边的一棵树上,还是丢下朋友自己爬上去?(2)朋友走了,你发现熊慢慢

13、靠近,是与熊搏斗,还是躺在地上装死?(3)危险过后,你会对朋友说什么?这样的设计并不是摆花架子,哗众取宠,而是集众人的智慧,揣摩人物的心理,教给学生保护自己的方法,看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救人,在理解升华中产生共鸣。2、多样性高年级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经常会给他们一则材料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但是,品德课毕竟不同于语文课,一味地让他们默读、自由读有些枯燥。这时,教师如果配一些录音或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效果就更好了。“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除了学生身边的实际,我们还可以从中央、省市县的新闻报道中选择符合社会主流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平常人的不平凡事迹。让我们同

14、行一课要让每一个人都学会和他人互相帮助,而中央台“感动中国”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多,我就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捐助失学儿童的演艺人员丛飞,身边的事例如宁海电视台播送的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公益广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品德教学活动要做透、做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生活中去,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因素,不能像“蜻蜓点水”,走走过场。我曾听了这样一节课,教师为了追求时髦与新颖,让学生感受家庭成员对自己的爱心,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请来了几位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做游戏,绝大多数学生当观众,游戏一个接

15、一个,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都成了无根之木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可有可无。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即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那么贴近,我们也要以教材主题为点,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面,寻求结合点,让教材成为课程最鲜活的素材,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那么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实效。“简约而不简单,忙碌而不盲目,放松而不放纵,取舍之间,彰显智慧。”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广告词正是我们品德教学的一个写照。参考资料:1、教师资源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操作2、教学月刊2006年10月朱连清给语文教学做广告3、王梅珍的“剪枝的学问”简单语文的实践与思考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