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7234762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圈:区域竞争的航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断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两大主要推动力之一,中国城市化实践似乎正在有力的诠释着这句话。尽管大师的预言还有待时间老人去做最后的评析,但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却为各界所笃信。无论是在官方文件中,还是在专家学者的言谈中,城市化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而城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城市组织体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城市日渐强烈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气息,面临着更大范围的竞争压力,促使其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和应对竞争。近年来国内城市纷纷意识到惟有借助区域整体之力,发挥地利人和之势,才能

2、壮大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一时间列强合纵联横,各城市之间频打城市圈之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环渤海城市圈、大珠三角、长沙-株洲-湘潭城市圈纷纷映入眼帘。城市圈内政商要员之间的各种研讨会纷纷举行,各层次的合作机制也相继诞生,打造城市圈成了区域合作的重头戏。 新近出炉的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称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这是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三个主要增长极。这份由众多名家撰写而成的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白皮书”让人们认识到城市圈不但重要而且是可触摸的现实。 但我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圈的组建和发展中,诸侯经济的负面影响广为存在。行政区域分割、圈内恶性竞争等问题,

3、极大的扼制了城市圈协同效应的发挥。因此分析制约城市圈经济整合的因素,探讨可行的协调机制就尤为必要了。lOcaLhOST基于此,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城市圈的发展状况,然后在分析行政阻隔等对城市圈经济融合影响的基础上,探索提升城市圈一体化水平的对策。 一、城市圈提升区域竞争力 我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级政府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城市化继而城市圈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适应这些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区域内城市的联动发展不断凸现。经济版图的重新划分,使得城市的势力不断突破行政边界的羁绊,形成了或者正在塑造着一批城市经济圈。城市圈的出现为区域经济竞争增添了新姿,改变着城市管理者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系统的整体效

4、应,增强了圈内经济整体实力,并带动着周边地区经济腾飞。 乍露荷角的中国城市圈 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合作程度的深化,为城市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一些城市化水较高,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城市圈初步形成;其余地区也正在直面新的发展形势,加强区域内城市合作力度,积极构筑城市圈。 1. 经济发展催生城市圈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的逐渐成熟增进了城市的内引外联,这些因素推动了我国城市圈的形成。 城市化水平提高 城市圈的形成要求区域内有较为密集的城市群,并且存在一个或几个能发挥首领作用的中心城市。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日益认识到城市化的

5、战略意义,各地纷纷将城市化纳入本地长远发展规划,并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战果喜人。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1990年到2001年11年间,我国地级城市由188个增加到269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市覆盖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比199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伴随着城市化的阔步推进,区域内城市密度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增强,相邻城市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交换趋于频繁。城市之间信息和能

6、量的相互依赖是城市圈赖以形成的基础。 基础设施完善 我国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发展为区域内城市的空间集聚提供了交通纽带。从1991年至2001年我国公路运输线路长度增长了%,民航运输线路长度增加了%。铁路运行里程增长较慢,但运行速度屡屡提高。毗邻城市之间,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让上海与杭州、南京车程控制在2至4小时之内。而且一些区域还在筹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推动城际交通公交化。区域内城市之间交通设施的对接,交通工具的进步,扩大了城市通勤范围,增加了城市之间的引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信手段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顺畅,城市之间不断扩大的信息交换增强了

7、区域内城市的互动能力。 市场化程度提高 我国市场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每年编制与公布一次的经济自由度指数表明我国这一指标的总体得分从1995年的分改善为2002年的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和企业努力转换职能,角色定位逐渐回归。政府减少了对市场不当干预,企业经营理性增加。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越来越自主的企业有必要也有能力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功能的差异为企业在城市圈内重新进行空间布局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上海市众多企业为节省成本而向附近江浙两省城市迁徙。这些资源在圈内的重新配置强化了区域内城市一体化进程。 国际竞争加剧 我国持续推进对外

8、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2001年度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991年的、倍。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资本和企业呈加速势头进入我国,国内企业感受到竞争压力逐渐沉重。 面对国际竞争,我国对内开放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对外开放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城市和企业深刻意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周123456下一页 边资源,借助区域整体竞争力,才能占领竞争的有利位势,这是激发区域内城市携手合作的“外患”。 2. 城市圈规划与探索方兴未艾 正是上述因素的推动,实施城市圈战略的实践已经在我国许多区域红红火火地展开了,无论是在省市政府的发展蓝图中,抑或地方政府间合作议题中,还是在学术

9、园地,城市圈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首先,城市圈成为诸多省市政府发展规划的关键词。一些省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和周边城市融合互补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纷纷在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各层次的城市圈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如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协作体系。” 其次,区域内城市政府间合作机制逐渐完善。区域内城市政府间合作层次逐渐提升,由对话性合作逐渐转向制度性合作。合作范围由交通衔接、旅游联合开发走向政务信息共享、生产要素流动等深层合作。长江三角洲内沪苏浙三省已达成计委牵头的协

10、调机制,长三角15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机制已初步形成。其他地区如长沙-株洲-湘潭、西安-咸阳政府之间也都签署了相应的合作框架以促进城市圈的形成。 再者,有关城市圈的研讨会、论坛积极开展起来。这些汇集了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商界精英的会议聚焦于城市圈内部整合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宝贵经验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去年召开的“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首届珠三角经济论坛”等引起了各方关注,这些学术活动正在以其思想和舆论力量推动城市圈的发展。 城市圈充当区域发展的高能反应堆 城市圈的形成有助于区域内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并通过市场的压力敦促城市管理当局改善其经济服

11、务和管理功能,市场与制度的双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城市圈通过其资源的聚散,演变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高能反应堆。 1.推动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 企业的成长、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不断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在更广阔的地域中配置其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市场的统一性还不甚理想。而城市圈内各地人文相近,地理相连,人缘相亲,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异地拓展的成本和风险。圈内城市间通过自觉自主的联合,为经济主体开垦出更加广袤的成长沃土。 通过基础设施衔接配套,要素资源共享,产业分工合作,城市圈内各成员分享规模和协同的好处,开创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圈内核心城市获得了广阔的腹地,为其城市功能转

12、型和产业高级化提供了良好依托;另一方面,可以借用一句苏州对上海辐射作用的生动概括“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其他城市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的辐射,承接其转移出的生产能力,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并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为自己提供资金、信息、科技支持。此外,圈内城市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必然会对它们之间的郊区、农村溢出物质和能量,从而为这些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 2.驱动政府转化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与城市圈成长相应,区域内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企业迁徙更加容易。于是,企业、人才、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流向圈内更加理想的乐土。这在当前守土有责的行政体系下,城市当局有压力去改善其投资环境和管理手段

13、,增加对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亲商、富商、安商”正在成为不变的承诺。 随着圈内城市管理者之间磋商协调的增加,示范效应将发挥效果。那些先进的政府管理制度、服务方式迅速为合作/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借鉴。例如毗邻上海的嘉兴在政策上也积极和上海对接,针对上海内联“24条”,嘉兴主要领导表示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与之接轨。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个城市圈内政府行政管理艺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市场和制度条件的改进让城市圈发生“核聚变”,城市圈整体实力非常可观,辐射出强大的能量引领着整个区域经济迅速壮大。 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

14、舟山等15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981亿元,占全国的%;完成财政总收入3350亿元,占全国的%;外贸出口亿美元,占全国的%;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人均gdp达2253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珠江三角洲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肇庆、江门、惠州等9市构成的城市圈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000年总人口428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01年珠三角城市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的%。如今粤港澳合作日趋密切,大珠三角的形成将使其经

15、济实力更上一层楼。 此外,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为双核心的大都市圈也正在形成,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聚集优势将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这三大全国性的城市圈是我国经济当之无愧的三大引擎,对全国经济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众多区域性城市圈如广佛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等也正在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培育着城市圈的壮大,城市圈则改变着我国区域经济竞争态势,它们的成长将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 二、诸侯经济是城市圈成长的天敌 行政区划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管理,依照地域大小和行政等级,各级地方政府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范围。由于历史和制度的渊源,长期以来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权力和责任依附和匹配于其*地位。于是大大小小的诸侯经济、山寨经济就有充足的土壤扎根并生存下来。 诸侯经济画地为牢,行政力量侵占市场功能,阻碍生产要素按照正常规律流动和配置。行政区经济的道道藩篱横亘于城市圈经济主体之间,制约了产业整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城市圈经济壮大的天敌。 行政区经济沃土依存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计划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游戏规则的产物。尽管市场的大潮终将会涤荡掉它的余垢,但是历史的惯性、*运行规则欠完善、竞争压力为它的继续存在提供了千万种理由,它的消失还需假以时日。 1.地方政府“经营”经济的压力和能力 城市管理者的权力理论上由广大市民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