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701329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 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 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 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 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 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 和专门教育机

2、构承担。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 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 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 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 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 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等。

3、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 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 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 19 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 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 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 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美

4、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 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 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 人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 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 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 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 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我国学者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起源的

5、理论,正确解释了教育起源问题,他说:“自有 人生,便有教育。”认为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 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 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如下特点: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 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 生活服务。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 容,但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 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

6、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 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 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 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 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 服务。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 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 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 务、纺织。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 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

7、育的是 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 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 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 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中国五帝之大学:“成均”,最早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部 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日常演奏歌唱 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该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 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在生产 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 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

8、被认为是古 代学校的萌芽。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 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 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 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 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 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所以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庠 这种机构,兼有养老与教育两方面重要活动。“序”:起初是教 射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 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

9、育子弟的场所。“校”:原 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 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形成 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 局。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分别为设在王城和诸侯 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阊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 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官学衰微。但 官学的衰落不等于教育发展的中断,私学兴起为教育的发展开辟 了新途径。诸子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 丰富。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

10、成了古代 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 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和礼记为代表墨家:以墨翟 及其后学为代表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秦朝 实行文化教育专制、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秦在文化教育上采 取了以下措施: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 “吏师制度”。秦禁私学后,百家

11、争鸣的风气从此结束。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 型化的作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新的教学手段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出 现。是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三个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在这三个 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在汉武帝开始实行的“独尊儒术”的政策指 导下,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 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汉朝 教育不仅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独尊地位,同时也在教 育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 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 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

12、经馆不仅 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 书院的历史渊源。魏晋时期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实行“九品中正 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 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 们求学的积极性。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 两汉时的独尊地位早已成为旧梦。相反,东汉时传人中国的佛 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佛的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都进入 了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学,汇释众家经说,注重义理之 学。吸收佛、玄思想,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一反汉朝繁琐 支离以及阴阳五行化的经学、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 响颇

13、大。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 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 宫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 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 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 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 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 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一 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

14、政府才下令废科 举开学堂。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 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 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 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 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 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 的教条是指导思想,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 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 义。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 修行。但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

15、使 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并一直延续到英 国殖民地时期。古代埃及大约在四千年前,古埃及发展成为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 荣,教育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 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 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开设了职官学 校。这些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兼负 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 书,执掌治事权限,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 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 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

16、知识的文士学校。 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 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 权利。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 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 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 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 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 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 方法也比较严厉。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 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