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容器大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69152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容器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容器大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已经不用的古代容器大全1、觥:汉语拼音:g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

2、为觥的早期式样。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与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与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收,鋬厚大,作鸟形。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椭圆体龙头盖鼓腹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有一

3、隔层,分为二室。2、鬲 汉语拼音: l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括梦溪笔谈3、缶 汉语拼音:fu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乐

4、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2) 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人鼓之以节歌。 (3)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

5、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就有振奋人心的击缶表演。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王好音,请奏瑟。王鼓瑟,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王与王会饮,令王鼓瑟。蔺相如前曰:王窃闻王善为声,请奉盆缶王,以相娱乐。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王于是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王为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质器皿。汉字的“罄”,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是古代盛

6、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寿县、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最原始的“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4、簋 gu古代盛食

7、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5、甗 yan甗 读yan(第三声),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如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妇好分体甗,通高35.5厘米。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

8、,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

9、、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6、觚 g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

10、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斝成组合的。白家庄三号墓、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觚、二爵、二茸。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11、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这一时期觚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出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

12、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7、尊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

13、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等几类。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基本式样如下:大口宽折肩式,上口侈大,口径与肩宽接近,颈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甚宽而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园底状;大口圆肩式,上口侈大,口径超过肩的直径,肩广

14、,凸起丰圆,上饰三牺首,下承圈足较低;高体大口折肩式,形体近于大口圆肩式,而圈足和颈部特别高;甚高体大口式,整体造型甚高,颈高,口径收小近于肩径;低体大口折肩式,仍保持大喇叭口,但颈、腹与圈足都较低;低体大口宽肩方体式,颈与圈足皆不高,与器腹三段接近均衡状。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四羊尊 商周 58.3X524厘米宁乡月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

15、,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8、罍 li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

16、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9、瓿 b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10、盉 h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