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6744406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单元简介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

2、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教学建议一、 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风物特色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

3、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取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不过,这些课文中常常涉及对人生、宇宙的哲学思考,其中部分内容有着比较深的文化背景,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要求深入理解。二、 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本单元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标注、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三、 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本单

4、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各具其妙。如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尤其是赤壁赋,更代表了赋体文的特点,描写细腻,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作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优美语句,体会写景散文中常用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尽可能多背诵一些篇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八课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羲之(约321

5、-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东晋书法家,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不慕荣利,

6、性格旷达,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具有自由气象、潇洒清雅的原因之一吧。又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二、文题解读兰亭是怎么来的?兰亭是东晋时期会kua稽j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

7、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三、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8、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四、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癸丑gu 修禊事也x 急湍tun 流觞shng 骋怀chng 悟言w 放浪形骸hi 趣舍万殊q嗟悼ji do 虚诞dn 彭殇shng 会稽kui j二、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

9、面) 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三、一词多义茂林修竹 长,高 重修岳阳楼 修筑,修建修 修守战之具 修造,打造雨村修书二封 撰写修身洁行 学习,锻炼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兴致,情怀致 假舆马者致千里 达到致谢、 致敬 表达,表示以致天下之士 招致四、词类活用一觞一咏 (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活用作动词,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作相等)五、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2省略句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晤言(于)一室之内 3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课文解析一、整体感知作品

10、,理清文章思路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及感情是什么? (一)记叙兰亭盛况;乐 (二)抒发人生感慨;痛 (三)交代作序目的。悲二、疑难探究1.赏析第1段 (1)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事件:修稧事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

11、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4)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2

12、.赏析第2段(1)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2)提问: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

13、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3)岂不痛哉”的感慨。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3.赏析第3段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

14、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4.思考: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的价值,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5.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