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668862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2、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

3、: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

4、革,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阿里改革、洋务运动等 (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5、。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2)确立资

6、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E、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改革的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

7、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等。五、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根因) 是否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措施是否务实有效? 改革阻力的大小? 改革者个人的素质和政治魄力是否过硬?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六、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

8、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支持改革等。 七、评价改革的标准: 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B、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C、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D、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E、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F

9、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积极或消极); 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学习方法1.了解人物的活动:简述或列举人物的主要事迹或相关史实,一般采用分期法和分类法,如中国古代政治家一般采用分类法,如下: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2)经济(实行宽松政策,发展生产)3)思想 4)文化(教育)5)民族关系 6)对外关系2.探究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正确看待“时势”和“英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时势”造“英雄”: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具

10、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英雄”推动“时势”: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推动历史发展进程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 一分为二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原则: 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二、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

11、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另外,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英雄”推动“时势”。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个人或者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 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