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6675183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语文读写结合MicrosoftWord文档(教育精品)(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聆听山中对话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古诗两首之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教学设计】(一)质疑讨论明要素:1.自学提示:跟以往学的诗有不同,这首诗寥寥数语记叙了一件事。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找一找蕴含在诗中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再结合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地点:松下人物:童子 诗人(贾岛) 师父(隐者)事情:贾岛前往山中拜访隐者而没有遇见。(2)什么时间贾岛前去拜访隐者?请你猜一猜,并说说原因。生:是在早晨。因为下文说山中云雾缭绕,早晨的时候才会有很

2、多雾气。生:是在上午。如果诗人很远路过来,早晨不一定能到,上午前来拜访,也不失尊重。(二)推敲写法品妙处。1.自学提示: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诗人与童子是怎么对话的呢?我们来再现当时的场景。读读诗句,同桌一个做贾岛,一个做童子表演问答。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2.展示交流: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你的师父在家吗?童子 : 言师采药去。他在哪里采药呢? 只在此山中。你能带我找到他吗 ? 云深不知处。4、小结:我们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

3、诗精简为二十字。这正是惜墨如金呀!可见他在写诗时是反复推敲的。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三)想象诵读悟诗情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在于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透过文字,去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2.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四)改写古诗 这首诗中,还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同学们可以联

4、系自己的生活,把古诗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练,内容给予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间,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改写的过程,就如描写自己生活一般轻松、愉悦。在“诗”到“文”的改写后,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体会“诗”、“文”体裁不同点,抓住时机进行“文”到“诗”的转换联系。通过改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不同文体的改写,使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的写作技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者:启东市长江小学 汤玲玲风儿在哪里?【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语文与生活。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树梢轻轻地摆动,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 你

5、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湖面泛起了碧波,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教学设计】(一) 寻找风的足迹:1.自学提示: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让我们在风儿在哪里这首小诗中,去寻找风的影子。自由读读这首诗,画出描写风的文字。2.自主阅读: 3.展示交流: (1)树梢轻轻地摆动,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湖面泛起了碧波,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2)观察右侧的三幅图,你发现风在哪里? 交流分享 用相同的句式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预设:五星红旗在轻轻飘扬,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车在徐徐转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小船鼓帆远航,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4、拓展生活中,你还发现哪儿有风的身影? 想一想

6、,小组合作练说。 指名说预设:树叶沙沙歌唱;柳枝跳起了舞蹈;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胸前的红领巾轻轻飘动;风铃敲起小巧的铃铛5、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两节诗句,两节诗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二)仿写灵动小诗(1)这种表达方式叫反复,它能让诗的情感鲜明,更具有美的节奏。(2)仿照诗歌的形式创作【学生练写】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树在向你频频点头, 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你看, 桂花树下满地落英 风儿曾从那里走过. 【设计理念】 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它的结构简明,易于小学生模仿。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仿写诗歌的课堂应该充满着浓

7、浓的诗意,芬芳的诗香,课堂洋溢文学的气息。“让学生的精神家园种上幸福的庄稼。”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名言。在这诗的世界里,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语言,初步领会仿写的步骤与方法,锤炼语言,培养语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个人的独特感受,让孩子与诗同行。 设计者:启东市长江小学 汤玲玲猜猜我是谁?【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课变色龙第九自然段。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教学设计】1、认识外形自学提示:变色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请大家默读这段文字,思考作者是按什么

8、顺序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分享:(1)作者先介绍了变色龙的“全身”其次是“头”最后是“身躯”,是按从“整体部分”的顺序观察的。(2)在观察“头”和“身躯”的时候,作者重点观察了哪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全身:翠绿头:椭圆形;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长筒状;背部:隆起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脚;尾巴尖细。2、说说外形(1)根据插图,按照从“整体部分”的顺序介绍变色龙。同桌互相说 指名说3、作者只用了短短的三句话就把变色龙的外形描绘得栩栩如生。你觉得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观察有序:从整体到部分抓住特点:颜色特点 形态特点用词准确4、

9、仿写语段(1)描写动物外形的时候,如果能抓住特点进行有序观察,动物的外形就会跃然纸上。我们也来仿写一个语段。(2)仿写准备说一说,你最熟悉的动物。你准备按什么顺序观察?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3)选择合适的观察顺序,说说动物的外形。(4)提笔成文【学生练写】 青蛙的身体胖胖的,有的身体足有七八厘米长。它们披着黄绿色或深绿色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它们的头又宽又扁,像一个三角形,上面鼓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它们长着大嘴巴、小鼻子。【设计理念】 这是仿写一个动物外形的片断。以文本为依托,学生学到了描写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抓住特点进行有序观察,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小

10、动物,写一写它的外形。这对学生来讲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这样仿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组织语言的过程。设计者:启东市长江小学 汤玲玲 有趣的“金蝉脱尾”【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金蝉脱壳第四自然段蝉尾出壳的情景。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教学设计】1.自学提示:(1)默读思考:这段文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标出来。(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这个过程的神奇有趣的呢?请同学们读读整个的过程,圈圈关键的词语,想想当时的情景。

11、2.自主阅读: 读读,圈圈,想想3.展示交流:有趣的蝉尾出壳(1)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蝉尾出壳的有趣? “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腾空向后仰去”、“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2)“抖”“伸”“仰去”“扑”“抓住”“抽”做做动作(3)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蝉尾出壳这一神奇有趣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再来读读这段文字。4、写前准备(1)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相信我们也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动作,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猴子嬉戏,鸟儿飞向等等,然后把动物的动作写下来。(2)你想写的是哪一种动物的动作?(3)写这个动作的时候,需要用上哪些动词呢?【学生

12、练写】 一只青蛙蹲在地上,张着嘴巴仰着脸,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突然,一只小虫飞过来。只见青蛙猛地向上一窜,舌头一钩,又落在地上。小虫不见了,青蛙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耐心地等待着。【设计理念】 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用文字再现“金蝉脱壳”那神奇有趣的情景呢?是观察。设计这样一个片断练习,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有趣瞬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就是蝉脱尾的情景。一连串的动词形象地再现了蝉脱尾的画面。让读者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这里的“抖”“伸”“仰去”“扑”“抓住”“抽”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足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这里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受动词的精妙之处,用词的时候学会推敲。 设计者:启东市长江小学 汤玲玲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 课变色龙第九、十一、十二自然段。 我细细端详着: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它却依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