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6521482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题预测:材料分析:1、 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2、 如何给学生写评语。3、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四、 课堂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结识领域,态度、习惯、爱好、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2、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如何教育学生。4、 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5、 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6、 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7、 对于课堂吵闹现象教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十、如何创立优良的班集体?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的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4、坚持常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教材考点梳理:第一章 教育基本一、 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 基本性3、 义务性4、 全面性二、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 复杂性2、 发明性3、 示范性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 长期性6、 系统性第二章 学生指引三、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互相补偿;5、联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限度,分为:1、无意注意;、故意注意;3

3、、故意后注意。意志品质:1、自觉性;、坚决性;3、坚持性;4、自制性。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方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解决的质量。、注重复习措施,避免知识遗忘。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赛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2、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培养成领袖、小偷等)、斯金纳(强化)。3、 多因素互相作用论。六、小

4、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七、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档向高档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 阶段性“成人化”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性及重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措施,不能搞“一刀切”。3、 不平衡性核心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目前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

5、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核心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核心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4、 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构成部分的互相关系,一方面的技能受损可以通过其她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增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个别差别性“聪颖早慧”、“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别特性,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足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奥苏伯尔的故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故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必须具有合适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九、学习爱好的激发和培养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 充足运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爱好3、 创设问题情境4、 改善教学措施5、 根据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合适的竞赛、教师的盼望等。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道德结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种人道德水平

7、的重要标志。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 是一种长期的、反复的、不断迈进的过程十一、小学德育的原则1、 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抱负性和方向性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3、 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则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十二、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措施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劳动 、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措施:1、说理教育法 2、楷模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引实践法 、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引法十三、美育的

8、任务。培养学生充足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的理解和蔼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她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干和爱好。十四、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抱负教育、艺术教育十五、美育的实行途径和措施途径:、课堂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 3、运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4、教师的示范作用措施:1、教师教导法 、欣赏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十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措施1、 强化法2、 代币奖励法3、 行为塑造法4、 示范法5、 临时隔离法6、 自我控制法7、 惩罚法第三章 班级管理十七、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 形成期的合伙群体阶段

9、3、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十八、班集体的基本特性1、 共同的奋斗目的和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构成的共同活动;2、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 学生个性的充足发展十九、班级管理的模式1、 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 平行管理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影响集体3、 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管理的前提下参与管理4、 目的管理共同拟定班级总体目的,然后转化为小组目的、个人目的二十、班级突发事件的解决类型:、成员间的分歧 2、打架斗殴 3、顶撞 4、恶作剧解决原则: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10、4、可接受原则 5、冷解决原则教师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要急于表态下结论;冷解决不是不解决,而是先进行正常活动,结束后再解决。措施: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坚决应对 、公平民主解决 4、善于总结引导二十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 实行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 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 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二十二、班主任工作内容常规工作:1、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班会活动 5、协调多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估 7、班主任工作筹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的工作二十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平常性:1、班队会活动 2、班级晨会活动 3、

11、值勤活动 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阶段性:1、工作型活动 2、竞赛型活动二十四、班队活动的类型1、 主题教育活动2、 班队例会3、 班队文艺活动4、 班队体育活动5、 班队科技活动6、 班队劳动7、 班队游戏活动8、 少先队活动二十五、课外活动的特点1、 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 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 形式的多样性4、 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5、 活动措施的实践性6、 活动评价的综合性组织形式:、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 3、群众性活动第四章 学科知识第五章 教学设计二十六、教学设计的环节与内容(一)指引思想与理论根据(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研读课程原则,明确对本部分内容的规定;

12、分析教材。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互相联系,拟定知识脉络和教学素材;分析挖掘认知功能。2、 学生状况分析 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本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结识脉络。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认知方式的分析。(三)教学目的设计(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第三节 教案设计与编写二十七、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直观导入(实物、教具演示法;视听导入法);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目的展示导入。2、新课讲授、巩固练习、4、课堂总结二十八、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3、的重要内容:1、 研究性学习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 劳动与技术教育4、 信息技术教育第六章 教学实行二十九、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发明能力和实践能力;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 培养小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十、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引学生有目的、有筹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 教学过程重要是一种结识过程;2、 是一种特殊的结识过程。结识的间接性(结识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结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结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结识(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三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三十二、班级授课制含义: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限度提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筹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优越性:1、 有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 有助于发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