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476142311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2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经典文件介绍:非遗文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遗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目录/contents壹非遗介绍贰物质特点叁代表作品肆重要意义第壹章节非遗介绍传承经典民族文化非遗介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非遗介绍“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

2、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遗介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非遗介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非遗介绍“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3、保护”一词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现代的保护就成了对“非遗”的临终关怀。第贰章节物质特点传承经典民族文化物质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叁章节代表作品传承经典民族文化代表作品

4、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代表作品嘉善田歌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

5、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特别是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代表作品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代表作品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第肆章节重要意义传

6、承经典民族文化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

7、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指导原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重要意义因此,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抽样调查的性质。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三性原则”的普查和采录成果。非遗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