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推荐-四川、重庆阙氏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14KB
约9页
文档ID:475903569
推荐-四川、重庆阙氏_第1页
1/9

四川、重庆阙氏 四川阙氏,已查清者有合川、仁寿、重庆、南充、荥经、雅安、岳池、广安、米易、新都计十个县市内共有50余个阙姓世代族居的行政村,现有人口超过11000人,绝大部分是清初“移湖广,填四川”入川的,今将各支阙姓的源流分叙如下:  合川、南充、重庆阙氏史略  一  四川合川阙氏家族,根深、叶茂、百代流芳其根、根源于江西,干、干长子湖南麻阳,枝叶繁茂其四川合川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清顺治初年至康熙年间,阙氏家族从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水塘营、双岔口等地相继迁蜀于合川,落业于官渡大鳌坝大阙家沟老屋基,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裔传十六代,约四、五千之众,定居于三县两市50多族居村社,另有少数外迁他省,均亦工、亦农、亦医、亦商,遂奋发图强,长发其祥  “大清顺治肇开鸿基,景运公,长子应朝,次子应宾二人商议,各带路费自楚地迁四川省重庆府上游合川(合川)明西里大鳌坝磨盘山坎下插田土数千有余,取名大阙家沟鸡公山坎下座居阙家老院子永远营业递子孙”,其路引“至永川走茅粟铺,往东安县走保庆府,过余家沟走阳公脑,过夜阑山走遵义府,越桐梓县进贵州走綦江至重庆府到合川明西四甲大鳌坝磨盘山大阙家沟鸡公山坎下老屋基定居。

其后应魁、应召、应甲相继从水塘营、岔村吊岩,马家龙等地迁至递传至‘世’、‘祥’字辈后,置业于涉阙家沟黄家井居住在大小阙家沟耕读相传百余年,田畴数千石,庠儒数十人,族众业旺”道光年间各怀异志,遂将祖宗百余年零星创置之业产,悉行出售,各自另创新居”,除留原地者,朝羡祖公田氏祖母后裔世德、祥龙父子“插占田土房屋失业”于乾隆年间“父子兄弟商议各带银两自合川迁移至重庆府巴县乌羊镇梭草岗鲜家屋基,田土房屋一契承买管业田畴数千石有余传至子孙耕读”,祥林龙氏、祥锡罗氏、祥铠博氏、祥瑞刘氏、祥铭苏氏、祥凤周氏、祥陛李氏、祥元唐氏、祥言唐氏、铭氏以及祥麟(明魁)、祥文、祥盛、祥云、祥锦等祖公祖母留巴县耕耘发展,登和从此县迁三汇坝定居  嘉庆年间,祥吉、祥隆兄弟二人,从巴县乌牛镇迁至江北县义里三甲王家镇多堡场吉庆乡乌牛村(石)汪家坪小屋基定居;道光二年(1822)文贵、文遇及侄仕周、仕诚迁石鞋场天成寨任家场杜姓房屋耕住定居;道光十年(1830)文有祖公迁出溜河坎小屋甚至同治九年(1870)荒业  相继迁出合川县还有:立业(敬之)及其子女承文、承富、承兰、承贤,立福(纯清)及子承宽迁至重庆市北碚区,承群迁北碚区东阳镇,宗文、宗云、宗仁迁至重庆市区,宗国、兴平迁至成都市推荐精选;立俊(益清)及子女承珍、承桂、承容、阙敏于1962年迁至四川西昌专区;宗华迁贵州;宗臣迁云南昆明市。

合川县内分居者:朝琼祖公生裔迁往喻家;祥映祖公后裔迁至蒲松、双凤、云门、官渡、福寿等地;祥明祖公后裔迁居高龙、正觉、安全、肖家;世祥祖公后裔迁大沔、小沔、安全、官渡、白沙、孙家;祥林祖公后裔迁居合川市、南屏等地兴家创业  通珊祖长子:友禄第八代孙朝玉之子,“长启一、次启二、三启万、四启祥以及叔祖朝赞之子启刚、启英、启龙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亦迁西蜀达州阙家咀,随插越于渝州(重庆)合邑(合川)大鳌坝,落业十数载,复蜀北顺庆府(南充)磨刀溪、画匠咀”、“卜宅郎山下,比屋连六,层楼开口,厕廊数成,俱高广壮丽 ”,创基繁衍,人兴业旺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免抢逆乱,六十年(17995)猖獗愈甚,焚掠莫堪,嘉庆十二年*(1807)伤人实多,族遭冲击,宅廊灰烬,山竹木火炽枯萎,逃秦者、离川者、走黔者,族下被掳复出者居移七年(1814)乱事削平,得以安农力业,吾族辉外者,潮复故士此间,景湖祖公六代孙祥与唐氏、祥聘(常献)秦氏,七代孙文杰、文炳、文选、文彩、文昌、文秀、文才以及景爵祖公六代孙祥兆(美玉)姚氏、祥盛胡氏等先后迁往陕西省;美先杨氏及子文基、祥麟(美贤)奂氏、祥顺(美章)龚氏、祥兴(美奇)田氏、美连熊氏均迁往云南省另创业发展。

时至今日,起祖通珊祖母朱氏已桃李满天正  二  四川合川阙氏家族之所以有今天之族众业旺,其功在起祖通珊,其德亦在起祖通珊及起祖母朱氏之所积矣,众族人将永世不忘  四川1761年南充谱载曰:“起祖通珊,生名江左,配祖婆朱氏”系“鼻祖汉荆州刺史公阙翊,传数世祖入闽省,又数传而后,先代祖为吴延陵太君,世居江左吉安府遂发派而籍”,“其中之名通仕籍,学究天人者,代不乏人,至明太祖洪武皇帝,起祖讳通珊,不恋三江而乐五湖,去吴入楚,适辰川后拨归沅州府,属麻阳县,治地双岔口大赊坪”,“披荆剪棘,不惮开创之苦,栉风沐雨,宁辞稼穑之劳,且育二子;友禄友文,聪明天授,类皆超群,出类之资睿知性成,悉属攀龙附凤之士”  友禄,友文两位相公居其麻阳县双岔口大赊坪,艰苦创业,相继发展,至清初以及康熙二十七年除景运祖公后裔,景湖、景爵后衣裔迁移四川合川大鳌坝插田定居创业以外,另有迁凤凰的,其大部分留本地繁衍至今,留湖南双岔口大赊坪等地  三、合川世系图引  一世祖弁公(山东曲阜阙里,公元前550年左右)→十世安承公(汉文帝时封下邳郡英尉侯)占籍下邳→二十三世翊公(后汉和帝荆州剌史)→二十六世宣公(汉献帝时任潭州太守,携眷离下邳入湘)→二十八世学会(晋明帝太宁癸未323年举家入赣迁抚州赤拦门)→三十九世苗公(唐朝官授“金紫光禄大夫”)→四十二世孟安公推荐精选(唐高祖武德(618—626)离潭州肇基江西永丰层山)→四十六世骄公迁吉安望阳门→?→江西吉安太和通珊迁湖南麻阳县双岔口派名是:昌智庆茂通,祖有儒锦(景)应,朝启世善文,仁义宏传兴。

  三岔口二十字:  学为国泽本,道德成祚基,方正永大益,上补锡崇禧  麻阳双岔口从“学”字开始“定派而取”麻阳水塘营迁合川字辈,尊先祖议定:  通友(有)思永祖,儒景应朝启,世祥文仕登,本立承宗兴  取毕,不可复转,续议二十字:  昌平开绪远,道大定延升,代振先灵盛,家长福自恒  南充字辈是与麻阳水塘营迁合川字辈相同新增二十字是:  绍德亨元汉,昌明念必维,息光联耀锡,泰际运长熙  湖南麻阳县,四川合川县、南充县以明辈序不乱,族众多恪遵所续循序而定,永保宗族健康繁衍  阙承贤1995年12月于北京  (该文编者已作少量删节)  ①景运祖公系通珊起祖的次子友文公的第六代孙  ②重庆江北县文举祖公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谱  ③四川合川县仕郢祖公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岁(1872年)谱  ④麻阳县志载:“麻阳县曾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为镇压苗民起义裁撤湾溪十堡,置钥信、水塘、水田……等13哨所”麻阳县地名录中介绍:舒家村有岔村(与双岔口相距70余里,位于麻阳县南部,双岔口则于西北部,原属石惹都里,与古代阙姓交丁口粮赋的记载一致文举1818年谱记载:“三房我谪祖移居湖广沅州府麻阳县,代德都九甲双岔口或月村立业启移居鹅长大丘水塘营阙家桥居住立业永远。

)  ⑤1872年合川谱  ⑥江北县1818年谱  ⑦江北县绍华1995年2月28日调查修谱资料中提供推荐精选  ⑧南充文辉道光七年谱序(1827年)  ⑨景湖祖公系通珊祖长子友禄的第六代孙  ⑩景爵祖公系通珊祖长子友禄的第六代孙  ⑾南充1761年谱序  ⑿乾隆二十年(1756年)世玺字绶卿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加一级翰林院庶吉士年家眷弟刘天成为族作序记工  ⒀江北县文兴祖公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谱载:“迨我朝阙氏祖籍位居江南省吉安府太和县鹅公大丘白果树屋基居住人氏  ⒁麻阳县文浩于嘉庆十年乙丑岁(1805年)抄录桃源十四世阙善晨来麻阳送报寻祖时所传族谱  ⒂合川谱载班辈其中“有(友)”与“永”有颠倒的错情,特在这次更正过来  仁寿阙氏史略  明末清初四川省大部份地区,天灾连年,战乱频繁,导致不少地域,地广人稀,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百业俱废清初,力图尽快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既得政权,奖励移民是重要举措之一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生长在湖南省宝庆府武岗州新化县大阳乡第九都尖山岭之阙公大富(字碧教),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89)偕李氏六娘及五龄长子文秀离乡背井,行里迢迢,来到四川省永宁道资州仁寿县顺河乡五甲杨柳场沙子坡(今杨柳镇龙水村一组)插业落户。

其后又三度只身返楚,至清雍正三年(1726),始将其父仕祯公及弟兄大光公、大荣公、大贵公、大耀公等一家老小分批陆续迁来杨柳,其后子孙繁衍,生产和居住范围日益扩大,至1949年四川解放,阙氏族人已遍居于今扬柳镇所属各村组,成为杨柳第一大族  大富公携眷来杨柳时,由于行色匆匆,行囊累累,未能携带宗谱尔后时过境迁,物失人亡,“屡托人往问新化故宗,报以村落犹存而世族尽散”(阙吉斌《旧序》,以下简称《旧序》)而今欲上溯源流,唯一依据系民国八年(1919)杨柳族人所修《阙氏族谱》,据《谱》载:“……相传系出炎帝为姜性,远而难稽至周有盛伯隐居鲁地阙党,因以“阙”为氏其后,齐有阙止为卿;汉有荆州刺史阙诩,多德政;明宣德中,有阙涛以才能任陇南令其余不少概见《旧序》)“我族氏姓,出下邳郡下邳者,今之安徽(应是江苏)所属也马齐鲁接址,大抵较是”(阙富文《阙氏族谱序》)自下邳而楚,不知徙于何时,或者刺史史宦楚时,遂家欤,未可知也唐、宋、元、明,俱无可考”(《旧序》)汉有阙翊为荆州刺史,遂家焉,后子孙繁衍,或居邵阳,或居安化,至廷义公徙居新化县大阳乡第九都尖山岭置业焉”(《阙氏族谱——总源流序》)这里对翊公自下邳迁楚之说,似较肯定,与《旧序》所言,语气上颇不一致。

按《旧序》撰于清道光五年乙酉推荐精选(1885)是时,吉派先辈欲修谱而未果,古斌公所作此序遂遗留于后世而《阙氏族谱》则编于近代,事近则易赅,当以吉斌公之说为是其先世由山东阙里得姓,周末避秦乱,分肇广东、福建、江西,吾族即江西派也自江西迁楚迁蜀”(《阙氏族谱——永耀公墓志》)若是,则杨柳族人之先祖自下邳而后,首迁江西,然后之楚另据《旧序》:“(仕祯公)系廷义公长子,国朝公子孙,仲龙公曾孙,鲁尼公之玄孙,必求公之来孙此皆我曾祖大富公等当事追荐桷有可据者再上虽有诸治公至永鲁公八人,其昭穆不可考矣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说明,杨柳族人先祖,居住在湖南新化者,仅廷义公一代,其上国朝公、仲龙公、鲁尼山、必求公乃至永鲁公等十余代先祖,均居住在邵阳或安化其下仕祯公、大富公即徙蜀族人欲追根溯源,不在新化,而以邵阳或安化为宜总之,杨柳《阙氏族谱》,在探索祖宗亲龙去脉方面,由于未能和全国各地宗亲特别是湖南宗亲的联系,团门造车,史料之贫乏,完全可以想象,且多疑窦和谬误,又荒远难稽但其主线,却颇为清晰即源于山东阙里,继转下邳,而后江西,再迁湖南,最后徙居四川仁寿之杨柳场  杨柳阙氏族人班行,系七律诗一首,共五十六字:“朝廷仕大文昌吉,永代富贵再兴隆。

光宗耀祖家声远,启后承先爵位崇,教化宜人宏作育,经纶报国着精忠,山东发迹传吴楚,圣学渊源万古同据谱载:前十四代系湖南原定,后四十二代系代派镇续编1989年7月,湖南新化有两位宗亲,来杨柳与族人取得联系,其所示新化族人班行,与杨柳前十四代班行对照,除仁祯公一人外,其余无一字相同,当时族众颇感惊诧这说明杨柳阙氏与新化阙氏源同而支异至于,邵阳或安化之阙氏班行,是否与杨柳人前十四代班行相同,不得而知,危邵阳或安化宗亲代为查询,以满足我柳族人觅追本之忱  自清康熙中叶大富公率家徙居杨柳以来,族人繁衍生息,发展迅猛,截至民国八年(1919)修谱时止,仕祯公下大派5人,唯大贵公无嗣;文派10人,其中文理公、文炳公、文韬公、文榜公俱无嗣;昌派21人,唯昌烈公无嗣;吉派71人;永派168人;代派284人;富派465人;贵派565人1919年后以至于今,又近八十余年,其间富派出生己届尾声,仅代钟公一家生子女七八;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