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5602211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 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水平

2、( 1 )理解掌握课后生字。准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实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自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了不起的父与子)。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自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实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3、1 、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父爱的故事。2、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及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相关资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学习导语,明确本组专题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二、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 、交流资料: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很多感人至深的父爱故事和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2、师媒体播放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视频(播放音乐天亮了),师导入:地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94 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剧烈地震,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提出要求( 1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生字和新词。( 2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自己读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感悟)(3) 一边读一边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读不懂的问题。1 )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 )用自己的话把下列词语连接起来概括全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 )(3)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四、再读课文,根据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

5、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1 )读文找出描写父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 )体会父亲心理的变化,理清文章脉络五、小结这个节,同学们被父子俩感动着,对父子俩在大地震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啧 啧称赞。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读课文,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品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小组内自行检测生字新词。2、学生自由发言: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二、讨论交流师:同学们在读课文中你们有很多的感动,这个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吧。(这个环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充

6、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感悟、朗读.)估计学生会抓住以下句子实行汇报。1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 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生命危险。“冲”字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能够看出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已变成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极度痛苦)失去心爱的儿子,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一切一)指 名读、评议、齐读。3、“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

7、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 3 次,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4、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引导学生讨论: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1 )找到描写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父亲 38 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的确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

8、身,是救孩子的顽强的信念支撑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撑着他!)5、出示:“他挖了8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读了这句话你想对 点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想对7 岁的阿曼达说(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在长达38 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不过7 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自信地勇敢

9、地鼓励同学们与死神拼搏。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指导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什么?(惊喜,自信,激动)7、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唤起的信赖。(生读)是啊!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连接着两颗心。所以,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三、朗读体验,加深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父与子几处对话,进一步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四、小结回顾,升华情感1 、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是一

10、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2、用自己的话夸夸这对父子或说说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五、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小练笔:读了这篇故事,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简单地写一写吧!六、板书设计17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 ?子坚强勇敢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14 个孩子脱险 七、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

11、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 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能够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4、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水准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水准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协助,而没有人愿意协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没有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协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