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5519987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4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目录第一章绪论21.1研究背景21.2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41.3研究的方法,思路,创新之处51.3.1研究的方法51.3.1.1文献研究法51.3.1.2问卷调查法51.3.1.2比较研究法51.3.1.4德菲研究法(Delphi)51.3.2研究的思路61.3.3本文的创新之处61.4本研究选题的意义6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72.1 国内情况72.2.1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背景7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分析133.1核心概念界定133.1.1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133.1.2信息技术概念阐述143.1.3

2、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143.2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153.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的特征203.4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213.4.1终身教育思想213.4.2成人学习理论223.4.3建构主义理论233.5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凸现了三大培训理念253.5.1凸现了开放培训的理念253.5.2凸现了终身培训的理念253.5.3凸现了主体培训的理念253.6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建构的原则25第四章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建构264.1培训分析264.1.1受训者分析264.1.2培训者分析274.1.3需求分析284.1.4培训目标284.1

3、.5培训内容284.2.模式建构的技术环境294.2.1公共电信网294.2.2有线电视网304.2.3卫星电视网314.2.4计算机互联网络324.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总模式图324.3.1卫星电视344.3.1.1实时网络课堂344.3.1.2非实时网络课堂354.3.2 Internet辅助教学354.3.2.1授课系统354.3.2.2作业354.3.2.3辅导答疑系统354.3.2.4个性化学习系统364.3.2.5在线考试364.3.3教学和教务管理系统364.3.4远端教学中心管理系统374.3.5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模块374.4全员(普及层)教师培训模式图374.4.1模式

4、图374.4.2模式的实施(对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384.4.3模式的组织和管理394.5骨干级教师培训模式图394.5.1培训模式图394.5.2.模式的实施404.5.3模式的组织与管理414.6领导层培训模式图(在这里应该有培训者分析)414.6.1培训模式图424.6.2模式的实施434.6.3模式的组织和管理43第一章绪论“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对教师的需求由“量”的急需逐渐被“质”的需要所代替。对教师素

5、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职业专业化很快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最终归结于创新性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将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最早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

6、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信息素养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阅读、写作、计算能力一起共同成为信息时代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次,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从观念、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引发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时代不仅对创造型人

7、才的培养给予了许多新的诠释,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促使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国家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教师,随即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教师教育的质量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师教育的改革,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教育改革都将归于失败;教师教育应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我国基础

8、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1999年6月13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1999年9月13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也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考核的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

9、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校长和教师。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教育部已决定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5年内对现有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基本轮训一遍,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继续教育网络。“九五”期间中央师范教育补助专项主要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央投入跨世纪园丁工程1.3亿元人民币,用于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时代的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社会的到来,对社会

10、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师。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怎样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需要从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怎样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笔者以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就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2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中小学

11、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并在终身教育思想、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本论文围绕三个方面去谈:(1)现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2)构建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是什么样的?其构建过程是怎样的?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什么?;(3)怎样去实现模式?主要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培训项目、培训需求、培训的预期结果来实现。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模式、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概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等相关概念的阐明;2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对比,总结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

12、培训模式的特征;3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依托的理论基础;4 模式建构中具体依托的信息技术;5 信息吸术条件下新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6 模式的实施,实现的方式;1.3研究的方法,思路,创新之处1.3.1研究的方法对模式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大体相同,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性,一般社会科学都要运用;定量分析是一种数理分析方法,它要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公式以及数量指标,说明模式内部及外部的数量关系,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还涉及了以下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1.3.1.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期刊网

13、、Internet上的Google及Baidu等搜索引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 1.3.1.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现有培训模式的态度,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并与一些学校的教师座谈,其中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二中,太乙宫三湾小学,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初步建构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1.3.1.2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对中外教师培训现状进行比较,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和信息技术条件下

14、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都是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1.3.1.4德菲研究法(Delphi)一种科技整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针对设定的议题,透过专家匿名,不断书面讨论方式,诱导专家一起进行专业知能,经验与意见,建立一致性的共识,进而解决复杂议题。本论文建设初期,笔者提出基本的模式,随后访谈了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李新成副教授,修改后再次与李新成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傅刚善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张举范院长等教师培训方面的专家利用远程技术进行了探讨,从而确定了现在的培训模式。1.3.2研究的思路本论文是按照现状分析相关研究;自己思路-提出模式;模式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组织的。研究的思路是:信息技术的迅

15、速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需要建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环节、方式这样的思路。1.3.3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立足点就是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建构出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我国目前教师培训任务严峻,然而现有的培训模式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培训工作,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构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本论文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建构出一个总的教师培训模式,并结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层培训,领导层培训建构出了3个子模式图。在实际运用该模式时,培训工作者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教育培训。1.4本研究选题的意义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国际上如此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提高担任基础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再加之新一轮基础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