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5381651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语文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一点意见 邓国辉选入教材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出自语文大家之手,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教育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然而我在执教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小小的疑点,在这里我将重点围绕刚刚上过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来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特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希望得到大家的校正。在石榴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浩齿。”对于“忍俊不禁”,书页下边解释为“忍不住校”,后面跟着“破口大笑”一词,我觉得有重复之嫌疑,因此“忍俊不禁”与“破口大笑”只能留其一,可改为:“它对于自

2、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起来”或“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在囚绿记中,也有一个句子为“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个句子表面看来也无大碍,我在毕业试卷中发现一道类似的题目便引起了我的注意。“珍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中只有“动词”这一词性,把它置于动词“开释”的前边作修饰。从语法角度看,动词没有修饰动词的功能,因而我认为有失妥当,把“珍重”换为“郑重”之类的词更恰当。在岳飞一文的教学时,我发现这个句子“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有点小问题。因为这个句子前边依次叙述岳飞治军严:“师每休舍皆重铠以习之立斩以徇”;治军仁:“卒有疾亲为调药哭之而育其孤”;治军

3、信:“有颁犒,均给诸吏秋毫无犯”;治军智:“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治军勇:“猝遇敌不动”。接着写一个总结的句子:“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推崇儒道的意思,但是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这样一改,语义的表达似乎不畅,行文的结构也不够紧密,变得松散、随便。在语言的运用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来选词定序,而不是把固定的语言带到变化的语境中机械运用,因此我觉得儒家思想固然值得传承,然而语言的运用应尊重具体的语境为上,把前边的句子改为:“严,仁,信,智,勇,缺一不可”更好地为表达服务。在背影中有这一话:“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

4、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我觉得这几句话有不实之嫌。因为从“蹒跚”一词,可以看出父亲走路的动作摇晃不稳且吃力缓慢,他本身是个胖子,再加上爬月台,从爬月台的几个动作来看,父亲不但很吃力,而且很累,甚至可能汗流满面,气喘吁吁。再看“很快地流泪”、“赶紧拭泪”,从流泪到拭泪的修饰语来看,也就不过几秒钟而已,可是父亲却在眨眼功夫间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依据时间推理,父亲的动作应该很轻快、迅速,我感觉这里与文本表意不符,且也不合实情,很有探究的必要。假使去掉“很快”“赶紧”等词语,更符合父亲的身体状况和他所处的环境情况,更能突现父亲的背影。在桥梁远景图中,

5、第三段写道:“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此句是一个很有统治力的过渡句,不过我个人觉得,它出现的位置有失妥当。理由是根据过渡句的意思,第四段内容应该是写将来桥梁的样子。然而课文强调的是将来即使空中交通发达了,陆地和水上交通仍然十分重要,桥也就必不可少,与过渡句的关系并不大。依我看,第四段放在第一段后边,逻辑性更强些。第一段讲神仙也需要桥,强调桥的重要性,第四段从发展的角度来强调桥的重要性,两段意思一样,角度不一样,放在一处并不矛盾。教参书把第三段与第四段归为一个层次,我觉得很费解。第三段是以下所有内容的开启句,也是总领句,在划分层次时,把它与以下的任何一段放在一起

6、,这对于其它段都是讲不通的,只能是单独成一段或者是一层。第四段以下内容全是作者对桥所做的想象,若能直接放在第三段的后面,结构上更加紧凑。综上所述,为使文章内容表达更合理,结构表现更紧凑,课文第四段应置于第一段后,第三段变为第四段。全文讲了三个意思,即桥的重要性、结构以及作者对桥的想象。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河中石兽换包拯,我也觉得有些不合适。本单元依次安排了强项令河中石兽岳飞古文二则等篇目,在上河中石兽时总感觉有些别扭。结束新课后,认真一想,始觉事出有因。第一篇学写人,第二篇学写事,第三篇再学写人,内容上看来,在不断调换视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写人记事的把握能力较弱,

7、把记事和写人学得似是而非,莫模棱两可。再则由写人到写事再到写人,思维转换跨越大,不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因此我觉得还是原来的包拯这篇课文较合适,更有利于人物写法的把握,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系统教学。如果非得要换,我想至少应当把课文的位置换一下,置于岳飞文后,而且在单元提示中必须删去“一世清廉的包拯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 这句话。在单元提示中的内容,而在单元课文中无体现,严重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严肃性。再有在古文二则的郢人这篇课文的上课前,我在备课时读这篇课文,竟然在一个简单词汇上费半谈功夫,也可能是当时精神不好的原因,当然也有教材编写的原因。这个句子是:自夫子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我看着这句子猜想,“夫子”究竟指谁呢,看一会才知道是指庄子友人“惠子”,中间引一大段话,影响了我的判断。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文言虚词的运用灵活,很难把握,文言文大部分难懂的地方往往受虚词的影响,编写教材时,增加对虚词的注解,这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就是我在教材使用中的陋见,竭尽吾怀,诚交于各位同行朋友。其中一定存在许多谬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