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5374402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及趋势研究 - 松江统计信息网(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趋势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思路1、研究背景“十二五”期间,松江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转型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指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更包涵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的转变,而归根到底,“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要完成这一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民生保障工作等等,其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可以为我区的工业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

2、门,增加了收入,有利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反之,劳动力转移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研究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总体特点,分析总体特点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有利于发现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本文选择“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为关键指标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趋势。2、研究对象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对象定位在户籍人口,原因在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松江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独特问题,其独特性体现在:1、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不同,上海市包括松江区在内属于人口导入地区,外出务工者较少,户籍意义上的农村劳动

3、力转移通常在本市范围内完成;2、由于上海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红利等因素影响,上海市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在择业过程中对经济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小;3、目前松江区产业工人中外地务工人员比重急剧增加,本地农村劳动力陆续从第二产业流出,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其就业期望上升,但就业能力提高缓慢。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区户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一个较新的视角,无疑对提高市民素质、促进转型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3、研究思路首先,通过观察1978-2011年我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变化轨迹,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其次,通过整理“松江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总

4、体特点的主要因素;第三,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可获得的数据特性,分别采用对应分析和灰色预测法来实证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最后,解读转型发展期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提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解决思路和措施意见。二、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特点图1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特点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线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与年份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关系,非农就业比重随着时间推移持续提高。两者的这种线性关系大体可以用公式y=31.05+2.12x来描述,拟合优度达到了0.855。非农就业比重

5、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9%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94.8%,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持续扩大。特点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虽然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呈现线性持续提高,但在其上升过程中又同时存在着较明显的波动。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较快,而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则较慢;另一方面是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为正,而有些年份该指标的增速则为负。特点三:从变动周期看,波动的周期延长、振幅趋缓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在波动上升的同时,又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周期的长度延长、振幅趋缓。按照“波谷-波谷”法大致可将非农就业比重的增长率划分为三个周期

6、,第一个周期从1981年到1989年,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8年,第三个周期从1999年暂时到2011年。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周期长度从第一个周期的9年延长到第三个周期的13年,波动的振动幅度从第一个周期的28.09%年减缓到第三个周期的5.28%。 特点四:从影响因素看,波动的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虽然松江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呈现出周期延长、振幅趋缓的趋势,但实质上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多、互动关系更为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客观条件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中,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就业意愿趋于多元、年龄结构趋于成熟等从不同方面对农村

7、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有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且根据各因素变化的快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因为有些因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些因素又抑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因素此消彼长、激烈互动,才导致了松江的非农就业比重波动的周期延长、振幅趋缓。三、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由于涉及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历史统计数据较少,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等距抽样法,调查范围包括新桥、车墩、泗泾、九亭、佘山、洞泾、新浜、小昆山、石湖荡、泖港、叶榭共11个镇的550户农户,调查内容涉及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当前非农就业人员情况、当前未

8、非农就业人员情况、历史就业情况等四部分。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了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1、就业结构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平稳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34.5%下降到第三周期1 因后续分析需要,特将第三周期分为1999-2008年转型前和2009-2011年转型后两部分的14.4%和12.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53.3%上升到第三周期的63.4%和59.9%。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第一周期的12.2%上升到第三周期的22.2%和27.5%。表1 各时

9、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第一产业比重(%)34.52714.412.6第二产业比重(%)53.355.563.459.9第三产业比重(%)12.217.522.227.5我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也就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一(以下简称转移特点一、二、三、四),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表现出此消彼长、交互变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方向的变化,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转型期后,一产比重下降空间已经很小,农村劳动力就业比

10、重的增加必然会面临减速。二产比重开始回落,三产比重继续上升,二三产业之间出现分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提高影响更为复杂。如下图所示,工业发展的波动使得非农就业比重出现波动,但非农就业比重的波动却明显平缓于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波动。究其原因,近年来松江的第三产业正在稳步发展。当工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时,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却在增强,起到了抵消部分波动的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图2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非农就业比重和工业增加值比重增长率对比2、就业空间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由最初以村镇为主向外

11、逐级扩散。目前,在村里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从第一周期的47.9%下降到第三周期的25.3%和23.9%。在乡镇打工的占49.6%和48.2%,取代村落成为农村劳动力打工的最主要区域。镇外区内和区外市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村务工人员往外走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就业半径基本控制在本市以内,市外就业的人数很少并呈进一步缩小趋势。表2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范围分布汇总1981-1989年1990-1998年1999-2008年2009-2011年村内比重(%)47.937.425.323.9村外镇内比重(%)39.144.549.648.2镇外区内比重(%)711.217.218.4区外市内比

12、重(%)4.34.96.58.5市外比重(%)1.721.41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劳动力在各个就业区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也就促进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由于各级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并非同步发展,因此各区域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也呈现出一定的交错性,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随着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和素质提高、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等条件的逐渐形成,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区域流向更为多元化,不同区域的非农就业相互补充和均衡,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3、文化程

13、度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15-59周岁)文化程度仍呈现“两头小、中间大”正态分布的特征,整体提升缓慢。在所有调查样本中,未上过学的样本占2.1%,小学程度的样本占12.9%,初中程度的样本占44.1%,高中及中专的样本占24.9%,大专及以上的样本占16%。表3 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汇总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从我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纵向发展看,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14.2个百分点;而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则提高了

14、11.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提升,增加了自身就业能力,也就导致了转移特点一,即非农就业比重线性提高的形成。表4 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对比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第五次人口普查比重(%)4.624.647.219.34.2从同时期横向数据看,较低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要比全区水平高2.7个百分点;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所占比重则比全区水平低2.8个百分点。文化程度上的相对劣势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受经

15、济形势影响较大,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的增加呈现出转移特点二即波动性上升特征。表5 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分布对比受教育程度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查比重(%)2.112.944.124.916第六次人口普查比重(%)1.211.145.123.818.8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文化程度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松江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随着经济形势变动,两方面交替作用,导致了转移特点三和四,即非农就业比重波动周期延长、振幅趋缓和影响因素多样化、互动关系复杂化的形成。4、培训情况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松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培训情况呈现未参加培训的比重占多数,但趋于下降;而参加培训的比重占少数,但趋于上升的特征。未参加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从第一周期的73.5%下降到第三周期的64%和65.1%。与之相反,参加各类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从第一周期的26.6%上升到第三周期的36%和34.9%。表6 各时期松江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分布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