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叙事诗《鸿雁带书》的民族审美探析 韩艳娇(1.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30074;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鸿雁带书》又称《鸿雁传书》,是一篇传诵甚广的白族长篇叙事诗,其文学价值一直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关注因采集记录和传诵地区不同,目前《鸿雁带书》存在三个主要的文本,这些文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1963 年,中国作协昆明分会民间文学工作部把《鸿雁带书》收录在《云南民族资料》(第11辑)1979 年,王寿春把该诗进一步整理后收入《串枝连(白族民间长诗三首)》1984 年,杨亮才、李缵绪再次对该诗进行整理选编并收入《白族民间叙事诗集》《鸿雁带书》用书信体写成,共564 行,和《李四维告御状》《黄氏女对〈金刚经〉》《出门调》一起被誉为大理剑川县的“四大名曲”,长期在大理剑川、洱源一带的白族聚居区传诵《鸿雁带书》叙述了一位白族妇人思念外出谋生、十年未归丈夫的心路历程故事情节虽不复杂,但感情真挚、伤怨缠绵,读之令人悱恻动容诗句里饱含白族人民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识,是认识白族文学及白族深厚而丰富历史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目前,学界对《鸿雁带书》有所关注和研究,张文勋先生的《白族文学史》从社会现实、思想感情、心理描写以及长诗的局限性等方面对《鸿雁带书》做了简要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第1 辑)肯定了《鸿雁带书》在白族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像这样以抒情为主,深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在白族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王建华女士《〈鸿雁传书〉——一首白族民间思妇诗》运用功能主义理论解读了旧时代白族人民的艰难生活处境和白族人民的孝道思想本文拟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鸿雁带书》这首叙事长诗中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象、巧妙的修辞手法、审美意识的民族个性和丰富的美学价值做些初步发掘和分析一、雁传情,柳相思: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一个民族的文学传统,往往使一些意象按照特定的文学上的惯例引起〔1〕文人多从自然界选取某一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情感,经过历代的演变,同一客观物象作为意象得到不断发展,形成固定的意象内涵《鸿雁带书》中审美意象丰富,比如“鸿雁”“杨柳”“鸟”等等,这些意象凝聚着白族的民族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首先,“鸿雁”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承载了丰富的传统内涵先秦时候,鸿雁只用来传情,屈原《九章·思美人》里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2〕到了汉代,“鸿雁传情”已经发展为“鸿雁带书”《鸿雁带书》一诗中,思夫心切的妇人写好信之后“东边望来西边寻,难找送信人”〔3〕69她寻找送信人的过程极具神话色彩,选择送信的都不是真正的“人”先问清风,“清风徐徐不解语,愁煞寄语人”〔3〕70再问浮云,“浮云飘飘自走远,再望无踪影”〔3〕70最后选择了“鸿雁”带书终日徘徊大门外,一只鸿雁天边来,看它似有怜人意,托它把信带鸿雁鸿雁我问你,你要启程飞何处?你飞哪里告诉我,托你带封书〔3〕70原始朴素的“万物有灵”观念,激发了白族人民倡导天人合一、赋予山水石树及鸟兽虫鱼以生命的灵气和人的情感,鸿雁似乎知晓妇人送信难的愁思,徘徊于门前,可怜无人帮她送信,所以最后翻山越岭帮妇人送信鸿雁鸿雁快快飞,暴雨来时避一避,寒风起时躲一躲,险处切莫飞黑山老林有猎手,高山峻岭有老鹰,飞过黑山越老林,千万要小心〔3〕71鸿雁带书的路并不好走,要经过艰难险阻,大理洱源剑川一带,气候变化多样,山高林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暴雨来时避一避,寒风起时躲一躲”“黑山老林有猎手,高山峻岭有老鹰”会飞的鸿雁尚且如此艰难,何况徒步外出打工的白族男子们,通过鸿雁带书的艰难,让人们感受到白族男子出门打工的不易。
鸿雁鸿雁快飞行,一路之上莫停留,遇见苇滩莫贪玩,快去快回程〔3〕71-72为白族妇人带书的鸿雁被拟人化,雁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形态和情感遇见苇滩莫贪玩,快去快回程这种“自觉”地把物人格化,与白族聚居区万物有灵的原始朴素意识息息相关,诗中鸿雁似个孩童一样单纯,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白族叙事诗里的“鸿雁”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雁”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其次,“杨柳”意象用来起兴,作为相思离别、思乡怀土的情感载体白族叙事诗《鸿雁带书》一开篇,就用“杨柳”引出哀思,杨柳春天吐绿,盛夏浓荫,秋日凋残,生长虽然迅速,但也容易衰败,杨柳的生长特性易触发文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生命慨叹杨柳”意象除了用来表达相思、思乡、离别之情外,还可以用来表达时光流逝、感物伤己的生命慨叹《鸿雁带书》诗中这样说:自古一年分四季,冬去春来有定时,春来杨柳绿油油,思绪涌心头〔3〕55……庭前梅花开又谢,花开花谢几多年门外柳树枯又青,不见亲人影〔3〕61剑川是《鸿雁带书》的主要流传地之一,这里是白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素有“木雕之乡”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林木资源提供了生长条件,剑川的木匠很有名,当地流传着“天下木匠数剑川”的说法。
但剑川一带,山地多平坝少,可供耕种的土地较为有限,为了养家糊口,不少白族男子背井离乡外出做工,其中又以做木雕为主当地白族人对于木材的优劣了然于心,柳树多用于祭祀,不用做木材用料,所以才有“你连杨柳也不如,是根朽木头!”的对比河边杨柳分四季,为何冷暖你不知?你连杨柳也不如,是根朽木头!〔3〕64白族叙事诗里的“柳树”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柳树”意象——作为相思离别、思乡怀土的情感载体同时,白族叙事诗中的“柳树”意象增添了“木雕之乡”的生活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其三,多种多样的“鸟”丰富了《鸿雁带书》的审美意象,借由鸟来倾诉内心的忧思与喜悦之感《鸿雁带书》中鸟类意象,有成双成对的鸳鸯,“一对鸳鸯成单个,一双漆筷剩单只”〔3〕57;有同行同宿的燕子,“燕子成对紧相随,同行同宿双双飞”〔3〕64;有单飞孤独之鸟,“孤鸟异乡独飘零,举目无亲才伤心”〔3〕66;有喜悦欢唱的鸟,“今早喜鹊叫喳喳,想必喜事要临门”〔3〕81为什么频繁出现鸟的意象,诗中早已有了答案,“恨我不能生双翅,一时飞到你身边,只因身单翅膀软,孤身飞不远”〔3〕61诗中的鸳鸯、燕子、喜鹊历来都是象征坚贞爱情的传统鸟类意象,这类意象的取用,一方面,强化了“鸿雁带书”故事的亲情之浓,另一方面,表现出妇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鸿雁带书》的审美意象有明显的白族地区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来自白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同时,审美意象又与中华民族意象结合起来,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内涵例如“鸿雁”“杨柳”意象,既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内涵,也是白族独特的审美意象《鸿雁带书》对诸多审美意象的运用,展示了白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明的文学表达二、比喻和对比:巧妙的修辞手法白族叙事诗《鸿雁带书》是白族人民情感的自然抒发,深切的生活体验点燃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在叙事诗中巧用修辞,捕捉生活的闪光点滴修辞的使用,带有写作者的体验性,能在读者的心里唤起一定的具体的影像〔4〕255在民间爱情叙事诗中,常常用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白族叙事诗《鸿雁带书》用生动的语言和具象化的修辞直观地反映出白族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比喻和对比的使用彰显出白族人民非凡的语言才能,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异的构思编织出坚韧聪慧、又带几分泼辣的白族妇人形象首先,通过比喻使叙事诗更贴近生活,有白族地区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色彩比喻的修辞手法起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朱熹《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用一个事物比喻另外一个事物,比喻可以更形象地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并且更赋予生活化和情趣。
情感的表达有赖于对现实世界的描绘,风花雪月、良辰美景、日月山川等都是表情达意的载体《鸿雁带书》的上篇,妻子劝丈夫早日回家,不要贪财,用“手上垢”比喻金钱财富的即时性、流动性金钱好比手上垢,洗去一层又一层,何必太认真〔3〕62形容父母年迈,“父母好比佛前灯,哪有长生不老人?风烛残年归期近,人死难再生”〔3〕63除了明喻之外,还有暗喻,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家:虽说外地风光好,该有思乡一片心大坝鸡变小甸雀,盘旋在野林〔3〕62雄鸡是白族族群重要图腾之一,大理境内有鸡足山,三月街民族节节徽图案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鸡,白族地区村名寺庙多以鸡命名,如金鸡村、金鸡庙等,祭祀活动中主要祭品是鸡,还有看鸡卦、卜吉凶等民间占卜习俗诗中用“大坝鸡”形容白族男子在家劳作、心有归属,外出打工的男子则像“小甸雀”一样,在陌生的森林上空,无枝可依,无处安身,在异乡孤苦伶仃通过这些比喻,既表现出妻子的朴实性情和操持家庭的辛劳,也让“思妇”形象更为具体在下篇中,《鸿雁带书》也运用了比喻让丈夫孤苦飘零、异乡思归的形象更为鲜明,丈夫收到书信后,“家讯有如霹雳震,好似尖刀绞痛心”〔3〕73又在回家途中遇到暴雪:半夜三更大雪下,好比玉龙撒鳞甲。
茫茫大雪迷住路,山高道又滑〔3〕79龙也是白族族群重要图腾之一,龙的形象广泛出现在白族的神话传说中,大理白族地区到处修建有龙王庙在生产力低下历史时期,白族人民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不足,畏惧自然,崇敬自然龙就是他们认为能够对抗自然力量的存在所以当遇到自然事物时,容易联想到民族信仰中的图腾形象,茫茫大雪就像玉龙撒鳞甲,这种威力是未知的、不可控的、强大的《鸿雁带书》运用直观的形象思维对日常生活景物产生联想,更贴近生活,有白族地区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色彩其次,运用对比塑造出坚韧聪慧、又带几分泼辣的白族妇人形象事物的相互对照形成反差对比最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相对的事物加以比照,更能把事物和道理说得透彻全面,塑造出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鸿雁带书》从多个方面运用对比修辞,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丈夫出门久不归,妻子疑心丈夫变心,用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对比来劝诫丈夫:要说生死不变心,世称牛郎织女星;古时有个张君瑞,只爱崔莺莺陈世美弃秦香莲,千人骂来万人厌;梁山伯与祝英台,万古美名传〔3〕58-59这位思夫心切的白族妇人没有直白地指责丈夫,而是借用故事委婉地劝诫丈夫面对外面世界诱惑时,要重情恋家,不要变心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借鹊桥相会,他们坚贞的爱情千古传唱;《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不离不弃,相亲相爱一直为世人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亦相依,死亦相随,双双化蝶的爱情美名传诵。
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抛弃糟糠之妻,被世人唾弃这位白族妇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故事,并且懂得运用传统美德和好名声来规劝丈夫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卑微,但这位白族妇人已经有一些女性意识的觉醒,追求一心一意的忠贞爱情,劝诫丈夫维护自己的家庭和婚姻这位妇人还通过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两则典故与丈夫进行对比,劝说丈夫回家尽孝道,“乌鸦也有反哺义,羔羊也知跪乳恩,丈夫禽兽也不如,枉在世间生”〔3〕63-64感恩和倡导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题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5〕,在董仲舒看来,小羔羊知道母亲哺乳不易,跪着吃奶,以表示对母亲的尊崇和敬意《说文解字注》:“乌,孝鸟也段玉裁说:“谓其反哺也《小尔雅》曰: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6〕老乌鸦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时候,小鸦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反哺出来,感谢老乌鸦的恩义《鸿雁带书》中思夫少妇借用汉人历史文化中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两个历史文化故事提醒离家多年的丈夫不能见异思迁,不能离乡忘祖就连动物都知道回报养育之恩,白族妇人委婉地劝诫丈夫不要忘记孝道,尤其白族人民十分看重孝道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