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异同-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96KB
约13页
文档ID:474986954
浅谈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异同-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_第1页
1/13

    浅谈电视剧《西游记》与原著的异同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    廖耕铎(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22)《西游记》属于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庞大的,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及内容并且原著还融合了当时社会的立人处世之道,极具内涵;同时,里面的章节体的故事让这本著作妙趣横生,让这本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喜爱到了现代,电视剧《西游记》出现,尤其是86 版的《西游记》更是电视剧里的经典之作其中描绘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上也极大程度地还原原作这吸引了很多观众,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不再看原著,而是更多地关注电视剧但电视剧和原著始终存在着很多差异本文主要篇研究原著与电视剧的差异,通过差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经典之作1 《西游记》的创作1.1 《西游记》小说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小说,其原名为《西游释厄传》,是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的代表之作,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被《美国大百科全书》誉为“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1]作者以幽默诙谐而饱含深意的文笔,叙述了唐僧师徒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终成正果的西天取经故事,展现了一个变幻莫测、神魔转化、妖兽横行的神话世界。

在这里,险山恶水与福地洞天并存;血腥杀伐与浓情暖意相间;人间百态与仙佛圣境同在在这里,有心系苍生、舍己为人的悲悯情怀,有尖酸刻薄、句句扎心的谗言冷语,有丧尽天良、残暴至极的凶恶嘴脸……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与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1.2 《西游记》电视剧20 世纪80 年代,本着“忠实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杨洁导演带领剧组走遍全国19 个省份,历经6 年寒暑,终于将这部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幕,使之走进了千家万户,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师徒四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不屈意志、乐观精神,“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品质,“把真理妙谛播天下,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的大济苍生、崇高情怀……给广大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让《西游记》成为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2 大众印象里的《西游记》86 版的《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影视经典若是问起《西游记》原著,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呢? 由于影视文化的直观性、视听便利性,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接触总是先于文学原著本身[2]。

没有读过《西游记》原著的群体,多少也看过相关影视作品,而作为其中最为经典的西游系列影视作品,央视《西游记》的影响自然不用多说,以至于在不少人看来,孙悟空就是本领高强却桀骜不驯、总需要师傅耐心教导的顽皮猴子;唐僧形象高大、虽为凡夫俗子却不畏艰险、谈吐儒雅,诚然是三位徒弟的优秀人生导师;猪八戒个性憨厚老实;碧波潭的“取宝救僧”一难中,是白龙马化成人形,假意与原配万圣公主破镜重圆,才骗取到了佛宝舍利子,解救了金光寺无辜众僧如果翻开原著,我们却会惊奇地发现:悟空屡次开导三藏;三藏也会爆粗口、被吓哭;八戒爱进谗言冷语;女儿国并无“浪漫同游”和来世姻缘;西海龙王三太子压根就不认识万圣公主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是以文学原著作为创作的基础与来源所谓改编作品,即“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 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创作者在改编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将本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等因素融于作品之中,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3 电视剧与原著在故事情节上的差异在以原著故事为创作基础的前提下,电视剧《西游记》 的编剧和导演在原著情节的细节方面做了改动,进行重构与整合,这其中有迎合受众群体、丰富简单内容、简化复杂内容、保证每集时长、加快剧情节奏、避免情节雷同,抑或是考虑宗教界人士的诉求等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剧情的改动主要体现在增、删、改、换4 个方面3.1 电视剧中故事情节的增加增:增加细节,主要是加长简单情节的内容与长度,使之在原情节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完整例如,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增加了石猴出海求“长生不老之方” 时在集市上戏耍百姓,在小饭馆里捣乱等情节,极大地扩充了原文“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这一笔带过的描写;又如第十三集《除妖乌鸡国》和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中,除了表现师徒捉妖拿怪的主线情节外,还分别穿插了乌鸡国假国王与乌鸡国的王后、太子之间的宫斗戏,碧波潭九头驸马派小妖入城先手反制唐僧师徒的两条次要线索,与主次线索交并而行,镜头不断切换,给原本平缓简单的“降妖救人”的常见情节增添了紧张感与曲折性,主要矛盾也在紧张的节奏中显得愈发明显,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得以升华尖锐的斗争冲突,一改平淡无奇的原故事内容,无疑增加了看点,吸引了眼球在电视荧幕中最为亮眼的增加内容,非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同游御花园”与“夜间私会”莫属在原著里,唐僧只是单纯地把女儿国之行当作一场劫难,他面对“九天仙子怎如斯”的袅娜女王时,内心全然无触动,“只思量及时脱网上雷音”。

原作中,除了猪八戒之外,取经团队中另外三人都没有动过情欲如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为极力践行“素素纯纯寡爱欲”原则的唐僧安排了这样一场充满浪漫情调、摄人心魄的感情戏一方面,深度挖掘了原著中作者没有深度触及的感情方面,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既严肃庄重、看经念佛,又有正常人之情欲、仍存世俗之心的唐三藏,使得人物突破了单一而平面的固有状态,变得更为立体而饱满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拉近了剧中人物和真实生活的距离,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获得强烈的代入感但另一方面,仅是这一集的加戏,就足以颠覆整部原作中三藏那不堕红尘、清心寡欲的人设,在三藏那“若来世有缘分” 的美好幻想之语和出城前饱含深情的回眸一望中,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的剧外人为剧中《女儿情》《相见难别亦难》而发出的“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深沉感叹声中,又有谁会想起,三藏在原著中只是 “惶惶只思拜佛”,心怀假意呢?在原著情节基础上“加戏”除了使内容更为丰富之外,电视剧的“加”有时候也是为了增加上下集的联系,或者使原著中轻描淡写的内容更具逻辑性、合理性例如,第五集《猴王保唐僧》中,增加了东海龙王告诉孙悟空自己的侄子西海玉龙是因为在新婚之夜,妻子万圣公主与九头虫私奔,而一怒之下纵火烧毁了玉帝所赐的夜明珠,才被贬至鹰愁涧受罪。

而原著只是简单地说“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相较于原作,电视剧所做的改动可谓细节颇多加上“玉龙因情生恨纵火”,显然使故事逻辑性增强,让原文的不明缘由显得明朗,不那么突兀而且,这也为后来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中白龙马前往碧波潭,配合悟空、八戒铲除九头虫,找前妻万圣公主取回佛宝的情节做了铺垫,增加了前后剧情的连贯性虽然改动与原著差异巨大,但避免了简单的“降妖—平冤”的叙事俗套3.2 电视剧中故事情节的删减删:指保留原著总体剧情的前提下,删除其中的细节,主要是针对复杂、雷同的剧情、重要性低或不适合表现出来的内容例如,荧幕上的《西游记》对“降妖之后到妖洞救师兄弟”的内容都没有表现这样做,一方面合理缩短了剧情长度,控制了每集时长;另一方面,在展现主要剧情与人物的同时,避免了大量雷同的情节反复出现,有利于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第十九集《误入小雷音》中,悟空请求北方真武大帝和大圣国师王菩萨降妖的情节被全部删除,五大神龙、龟蛇二将、小张太子和四大神将等前来降妖的人物自然也没有出现这固然有人力、时长方面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这两段情节展现的,无非是悟空所请诸神皆遭毒手,无力降妖,和第一次前来的二十八星宿的失败如出一辙,情节雷同。

同时,过多的打戏也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喧宾夺主”的感受而删除两段雷同情节,镜头直接跳入“弥勒缚妖魔”这场重头戏中,让这场好戏有了充足的时间全面展现,可谓充分利用了剧集时长,聚焦了核心事件,又不耽误主要情节的展现又如原著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前半段情节,在电视剧第十二集《夺宝莲花洞》中被全部剪掉,悟空与功曹及八戒、唐僧间的对话都没有出现,直接进入八戒巡山的环节,同时叙事视角在取经队伍和金、银角二妖魔之间不断切换,也一样突出了此难之难以通过、主要事件及主要人物的关系,不失原作内核至于八戒和沙僧在宝象国摔死黄袍怪的两个小孩儿和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与悟空比剖腹挖心、下油锅的情节被一并删除,除了特效、时长等客观原因外,还有考虑内容太过血腥、暴力,有违大众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等主观原因[3]3.3 故事情节的换与改换与改是指把具体行为、语言所对应者,由一个主体换至另一个主体或情节本身有变化例如,在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建议悟空自封“齐天大圣”者由独角鬼王被改为通臂猿猴; 原著中打死玉面公主者是八戒,在第十七集《三借芭蕉扇》中被改为沙僧;第二十一集《错坠盘丝洞》将沙僧由不知百眼魔君在茶水中下毒,与八戒唐僧一样因喝茶水而遇害改为沙僧发现端倪,十分警惕,并且没有喝茶,逃过一劫。

这些改动,相较于原著,不是很大,不影响主要事件的最后结果,再如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后的大闹天宫,百眼魔君与悟空的战斗、毗蓝婆菩萨的降妖及为唐僧八戒解毒同时,也可以体现与强化剧中人物的性格,比如沙僧的勤劳积极、细心、谨慎不过《错坠盘丝洞》一集中将原著的蜘蛛精被打死、百眼魔君被毗蓝婆菩萨带走的结局调换了,这或许是为了照顾观众的“爱美之心”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将师徒四人受封的情节提前至传经大会时,也是为了让全剧最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尽早展现[4]在特效方面剧组也受到了限制,在第十二集《夺宝莲花洞》 中银角大王用来压悟空的三座大山改为石头模具;第二十三集《传艺玉华州》用简单的人物放大、弯曲的影视特效展现九灵元圣的九头狮子原形;又因为经费限制,把原著中沙僧变的客人所赶的猪羊改为一群鹅……诸如此类因客观因素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换与改,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比比皆是,不过这不影响观众对主要剧情的观赏,无可厚非还有另一类“单元整合型改编”,即把原著里的不同小单元故事(通常是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的回目)整合在同一集当中,适当地增、删、换、改如第五集《猴王保唐僧》把原著的遇六贼、收玉龙合二为一,并将“小龙吃马”的情节移至“悟空杀六贼”之前,以促进剧情逻辑的连贯与增加故事合理性。

第二十三集《传艺玉华州》更是把原著中相隔两个小单元(隐雾山、凤仙郡)的灭法国、玉华州合二为一,将灭法国国王杀和尚改为玉华州州主驱赶和尚,后面的剧情与原著大相径庭,以至于到对应原著玉华州部分的故事时因时长所限,本集不得不大量删减相关内容并做出较大改动,可谓是在借原著剧情演绎出一段全新的故事通观全书,荧幕上的《西游记》与原著最大的差异就是删除了人物之间的大量插科打诨与作者旁白由于所处时代的儒释道观念的影响,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时往往会加入各类宗教术语或含有深意的语言,赋予作品浓厚的主旨“朦胧性”“多义性”[5]此外,为了更好地加快剧情节奏,直奔主要事件与人物,以及受时长的限制,电视剧《西游记》剧集的题目也多与主要情节及人物相关,不涉及晦涩难懂的“术语”一方面,这可以让剧情在演员的表演下更直观地展现,过滤掉对广大观众来说陌生甚至难以理解的宗教性、暗示性话语[6],满足观众对电视剧故事情节与人物的视觉要求;另一方面,电视剧《西游记》中缺失的东西会对观众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尤其是作为人物重要标识的语言,在电视剧中的缺失会影响人们对原著中相同人物的解读而人物,又是品读作品不可忽视的核心4 电视剧与《西游记》原著在人物方面的异同4.1 人物相同之处《西游记》 原著最主要的四个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各具特点,性格不一。

4.1.1 唐僧唐僧的形象在荧幕上表现为十分注意礼节和品行,但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