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任务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12KB
约18页
文档ID:47496555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任务_第1页
1/18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任务    许召元 许振凌 刘 凡 胡秀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就从相互联系的产业体系而非单独产业的角度统筹推进经济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其重点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11 年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2016 年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2017 年发布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则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并指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与以前的“现代产业体系”相比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虽然仅仅多了一个“化”字,但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相对应,与新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其内涵和发展任务有了新的变化。

厘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明确中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起点、主要差距和目标方向,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相关文献综述产业体系的概念源自Paul Monroe1898 年提出的工业体系[1],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论证了产业体系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产业体系的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1 世纪初,相关学者提出了产业体系划分[3]、新型产业体系[4]等概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传统产业体系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5],其内涵意蕴和实践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不同时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比如从产业表现形态,将现代产业体系定义为工业、服务业、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整体[6-7]也有学者从系统论角度,认为产业体系是产业间相互关系以及产业与要素支撑、外部环境间的互动关系[4],产业集群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8]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产业体系[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后,不少研究从这四个要素探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包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10],人才、科技、金融要素的协调性,不同维度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作用[11]等。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内容和优化路径,前期研究主要观点是通过转换发展方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12],向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方向发展[13]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来,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郑栅洁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14]龚六堂从供给侧要素方面,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核心技术产品自给率,构建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15]黄群慧从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角度,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点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有韧性的产业链,以及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16]王桂军和张辉认为,应当从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稳定实体经济规模和融合发展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补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17]赵祥则从部门、功能、空间结构三方面揭示了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部门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建议[18]杜传忠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基于四大要素的产业体系,而且是实现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等[19]。

由上可见,现有的研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等问题上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且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背景要求,在相关的发展路径中也没有充分考虑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2035 年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相衔接本文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着眼于2035 年远景目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的差距,探讨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与2035 年远景目标相比中国产业体系的主要差距及发展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其内涵必然要能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应该反映中国产业发展的状况与主要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基于此,并结合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本文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该具有“品质服务优、生产韧性足、竞争能力强、劳动报酬高、环境更友好”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品质服务优,是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能够生产出高品质、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产韧性足,是指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没有重要的短板环节,在遇到内外部各种突发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基本正常运转;竞争能力强,是指实体经济在面临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前后挤压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劳动报酬高,是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能够为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为劳动力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回报;环境更友好,是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能够绿色低碳化发展只有与2035 年远景目标对标,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差距及发展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 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项具体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测算,这一目标大致相当于2035 年中国人均GDP 要达到3 万美元(2020 年价格)的水平①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研究报告2022 年第131 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万至3 万美元阶段的实际增长任务》基于此,本文把支撑人均GDP 达到3 万美元作为2035 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发展要求。

与这一要求相比,当前中国产业体系主要存在五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正是中国今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着力点一)在一些关键产业链上存在“卡脖子”和短板环节中国是全球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除了拥有完整的一产和三产体系外,在工业内部还拥有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在产业体系完整性上居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已经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但仍存在不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安全问题2019 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开展的产业链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在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家电五类产业中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在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发电装备、钢铁、石化、建材六大类产业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飞机、航空机载设备及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节能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十类产业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等五类产业上与世界差距巨大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存在被“卡脖子”的安全隐患,这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制造业人均规模的差距相对较小,但劳动生产率与2035 年目标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制造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产出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2021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4.9 万亿美元,超过当年排名全球第二至四位的国家之和(美国2.5 万亿美元、日本1.0 万亿美元、德国0.8 万亿美元、韩国0.5 万亿美元),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3 445美元(制造业增加值/人口数)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GDP 3 万美元的水平上,各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值为4 320 美元,中国目前水平为这一平均值的79.7%(见图1,下页)图1 2021 年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核心因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因而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方向时必须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存在显著的效率差异,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服务业但各行业的名义劳动生产率数据并不能显示这一规律,这是因为服务业部门价格增长速度一般会快于制造业部门,弥补了实际劳动生产率上涨慢的问题因此,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核心要看制造业部门。

2020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人数)为3.1 万美元/人,与相似人均GDP 水平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属于略偏高水平例如,2020 年马来西亚人均GDP 为1.0万美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0 万美元/人;智利人均GDP 为1.3 万美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2.8 万美元/人但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20 年法国为7.9 万美元/人,德国和日本分别为8.8 万美元/人、9.5 万美元/人,美国约为15 万美元/人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 目标约为3 万美元,在这一水平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均值约为7.3 万美元/人,中国目前水平约为这一均值的42.5%(见图2)图2 2020 年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三)绿色低碳方面成就巨大,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2010 年以来,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 碳排放从2010 年的1.39 kg/美元下降至2020 年的0.93kg/美元①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计算。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下降幅度最大由于中国能源禀赋偏煤,尽管绿色低碳化进程较快,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各行业中,制造业由于生产过程需要用到不少高碳能源,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因而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美欧等国开征碳边界调节税,出口产品的绿色低碳水平将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横向比较来看,2020 年,中国制造业单位总产值碳排放强度约为5.6 吨CO2/万美元②指综合碳排放强度,包括了生产过程中使用电力所含有的碳排放,以及中间投入品中的碳排放在主要国家中,不仅高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均GDP 达2 万美元以后,制造业单位总产值的碳排放量会趋于平稳,大致在1.8 吨CO2/万美元至0.6 吨CO2/万美元之间(见图3)考虑到目前全球已经进入碳减排的重要阶段,且2030 年前中国要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因此,预计中国2035 年碳排放强度有必要下降至2.0 吨CO2/万美元以下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图3 2020 年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