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周利丰 林阳摘 要:为探析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数据,对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等教育系统呈缓慢型的上升形态,经济发展系统呈追赶型的直线发展形态;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等级提升至中级协调水平;校企合作项目数、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密切联動关系Key:高等教育;经济发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度;科研投入中图法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造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也进一步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十四五”期间,湖北省高等教育人才、科技供给能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支撑作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因此,基于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实证分析,探索二者发展的趋势和关联程度,对促进二者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aeger[2]认为高等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区域内企业为追求创新成本最小化,往往依附于高等院校,借助高等院校知识、技术的转移与外溢,优化升级产业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尹德伟等[4]指出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与知识保障高等院校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为区域发展贡献知识与技术,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5]二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能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提供更多物质支持[6],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7]。
王永哲等[8]发现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招,研究生规模也对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胡永远[9]实证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张晨曲[10]认为产业升级会使高校间、学生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三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部分学者[11-14]以全国31省市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发现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较低,失调情况比较严重,达到良好协调等级的省份较少,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马太效应”明显也有学者以单个省市为对象,研究了江西[15]、江苏[16]、安徽[17]等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比较发现不同省市因地域差异和异质性特征,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差异较大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2001—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揭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对关系,助力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两系统高质量协调发展2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从高等教育规模、师资规模、科研水平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指标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综合考量。
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指标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进行综合考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2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湖北统计年鉴》《湖北省教育统计年鉴》《高校科技统计资料》2.3 研究方法2.3.1 熵值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主要步骤包括数据矩阵设置、数据标准化、非负平移处理、计算熵值、确定权重等2.3.2 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分别计算2001—2020年期间高等教育综合评价指数得分f(x),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得分g(y)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是进行系统关系分析的重要方法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能更好地揭示两者的关系函数表达式如下:式中:T为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 为待定系数,假设两系统同样重要,==0.5D为耦合协调度,D值介于0~1,越趋向于1,说明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越好参考相关文献,确定耦合协调度的判定标准见表22.3.4 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中进行因素分析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研究“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的问题,其核心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曲线和比较数据列曲线的形状来判断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
3 结果与分析3.1 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分析3.1.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2001—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见图1可知,2001—2014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综合评价发展水平高于经济发展系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优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发展形态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2015—2020年期间,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综合评价发展水平持续优于高等教育系统,表明两系统的发展形态步入高等教育滞后期从高等教育系统来看,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呈缓慢的上升形态2001—2006年受《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的影响,湖北省高等教育实施大扩招,激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潜能,促进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快速发展2007—2009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结构在大扩招的冲击下,结构逐渐趋于稳定,高等教育系统发展速度逐渐放缓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2010—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再次提速,高等教育系統综合评价发展水平由0.4671提升至0.7837,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从经济发展系统来看,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呈追赶型的直线发展形态2005—201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迎来发展小高峰,这一时期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号召,抓住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创新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2019年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综合评价发展水平由0.2211快速上升至0.8996,步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湖北省经济发展系统受到严重冲击,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回落3.1.2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2001—2020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见表3可知,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耦合协调度判别标准,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2011年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阶段,表明系统间的黏性较弱,彼此独立性强;2012—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过渡到协调阶段,表明两系统自身发展水平缓慢提升的同时,彼此的磁力也在逐步生成;2014—2020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历经勉强、初级、中级三个协调阶段并趋于稳定,说明两系统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各自的发展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3.2 湖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离不开高校、政府及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三螺旋理论认为高校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反过来又为高校提供办学资源及就业机会,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以高校—政府、高校—产业两个角度为切入点,选取6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各项指标对湖北省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见表4)可知,6项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均大于0.6,表明整体关联度较好从单一影响因素关联度来看,校企合作项目数、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靠前,就业人数占地区总人数比重、校企科技成果转化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GDP比重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靠后这表明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促进两系统持续高效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北省应高度重视校企双方合作创新意愿、合作创新领域与合作创新质量,深入推进合作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提升校企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促进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优质发展同时,区域就业情况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产业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作为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桥梁,在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湖北省应积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盘活区域人力资源,助力区域人力资本再生产,提升区域人力市场与产业市场的适配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靠后,表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存在滞后性,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更依赖于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湖北省应继续加强地方财政对高校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物资保障4 结论(1)从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看,2001—2014年为经济发展滞后型,2015—2020年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型;高等教育系统呈缓慢型的缓慢上升形态,经济发展系统呈追赶型的直线发展形态2)两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不断提升,目前已达到中级协调水平,但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3)校企合作项目数、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大5 建议(1)建立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助力校企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校企协同发展的产学研攻关机制,搭建区域重大项目校企联合攻关平台;加速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推动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的优化与重塑;用好各项政策性工具,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潜力,促进校企互动的可持续发展2)加大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确保高校科研经费供给。
明确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保障高校科研经费总体投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拓宽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市场化特色,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注入高校科研体系,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3)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区域就业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吸纳就业人口能力更强的第三产业;加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扩宽继续教育通道;深化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者的劳动技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区域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Reference:[1]本报评论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学习领会“十个明确”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N].人民日报,2022-04-06(5).[2]JAEGER A,KOPPER J.Third Mission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Measuring the Regional Focus of Different Types of HEIs[J].Review of Regional Research,2014,95(2):95-118.[3]DEZUBIELQUI G C,JONES J,SEET P S,et al.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Actors in the Innovatio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