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474864159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 王坤 马国峰Summary:产业学院作为一种较以往校企合作更深的、更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文章对产业学院在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建设双元主体共建共管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学院高效、可持续发展,构建“双元主体、多维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并立足“产学研创培赛证”多维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Key:产业学院;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一、综述2020年8月,教育部、工信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

2、出建设若干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国家积极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特色,围绕产业学院进行探索和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关于产业学院基本内涵的研究,学术界先后出现了基地说、学院说、实体说、模式说、机构说、平台说、组织说等理论。然而,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比校企合作更深的、更新的模式,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协同共建,且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目前,我国尚未解决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从入学到就业的多维度、全过程培养问题,相关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缺乏标准。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

3、技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产业学院为研究基础,构建“双元主体、多维并举”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建集“产、学、研、创、培、赛、证”于一体的人才成长生态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岗位适应度,提高服务社会行业的综合能力。二、构建“双元主体”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得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下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论述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產业学院校企协同组织架构校企共同组成理事会,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校企共同组建理事会、监事会,构成产业学院的决策层,由校企双方管理层组建,

4、负责产业学院实际运行中重大问题的审议、决策、监督和协调。校企双元团队灵活组建各教学业务的执行团队,开展项目化运作,形成行政层,并对产业学院办学中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和推进,建立形成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项目团队执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决策机构的理事会制度能让原本分离的校企组织在结构上一体化,对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有更好的助力,且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更易集中。同时,行政执行的项目化运作,能更灵活地组织校企双方人员形成双元协同团队,且项目化运作的执行目的性更强,责任划分更加清晰,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有利于组织管理和监督相关工作。(二)构建“四引进、四共建”校企合作模式产业学院依托校企协同的组织架构,构建“四

5、引进、四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开展产业学院的具体业务。1.引企入校,共建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将企业核心优势引入产业学院,与学校育人需求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服务。具体包括共建就业服务中心、技能测评中心、认证考核站点、岗前强化实训中心等。2.引校入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学校发挥教学组织优势,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引导企业以产业学院为框架,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在学校和企业中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教学培训基地、校企科研基地等机构,贯彻落实“产学研”融合发展理念,提高企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融合度,提高职业院校对社会生产的参与度和服务能力,提高校企双方教科研成果的

6、转化效率。3.引师入教,共建双元师资队伍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中“双师”教学的优势,引进企业技能大师参与教学过程,共建“双元”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校企专家合作科研团队、校企导师合作教学改革团队等。同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养企业职教名师、院校技能大师,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4.引项目入课堂,共建多维教学资源库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实践的优势,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坚持“产、学、研、创、培、赛、证”多维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突出专业特色的课堂项目,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产教融合教学资源库,通过双元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

7、素养。校企双元协同能优化产业学院软件和硬件环境,培养双元师资力量,完善实习实训机制,打造毕业生就业特色服务,全面提高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备综合职业竞争优势。三、构建“多维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构建“双元主体、多维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可以实现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科研反哺教学的生态链,集“产、学、研、创、培、赛、证”于一体,全方位提高学生技能,以及对岗位的适应度。(一)“产学研”融合筑牢人才培养平台在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下,职业院校可以构建“四引进、四共建”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双元主体资源,筑牢“产学研”融

8、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如职业院校以“产”为学生指明应用方向,融合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为学生筑牢专业根基,为学生在职业发展及创新中打好基础;以“研”为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创新,为学生提供学术发展平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三者相辅相成,有效筑牢人才培养平台,如图2所示。(二)“赛证培”融合提高职业竞争能力产业学院以学校为依托,以提高学术职业技能为目的,积极组织专业内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与选拔活动,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很多学生通过竞赛活动脱颖而出,成为各知名企业争夺的人才,教师也从竞赛培训活动中汲取了教学经验,明确了教学方向,增强了教学效果。产业学院以企业为依托,成立认证

9、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打造专业培训品牌,加强校企师资的交流,弥补相互之间的短板,促进双元和名师队伍的建设。(三)创新创业人才输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给社会输送新鲜的人才资源,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具体包括创新创业指导、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创新企业孵化项目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知识和技能实现人生梦想,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构建“三元六维”人才培养考核评价體系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和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六维度评价考核标准,如图3所示。(一)学校人才培养考核第一,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单位,按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周期性考核,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体

10、系完善,专业素养合格。第二,学校通过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及表现考查学生的竞技水平。第三,从创新创业成果考查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从学生的“1+X”证书考核结果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二)企业人才培养考核企业主要从学生在培训基地或企业实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表现,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成果和社会效益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学生取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判断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潜力。(三)第三方人才培养考核第三方一般为社会上权威的人才质量评价机构或岗位服务对象,由其定期出具权威的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或服务效果评价,从毕业生就业和服务能力的角度,对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进行

11、评价,并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综上所述,文章介绍了建设产业学院的新型组织架构,“双元协同、多维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三元六维”的考核评价模型。笔者相信,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持续实践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Reference:1邵艳玲,刘黎明,单平平,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鲲鹏产业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2(2).2邓泽民,李欣.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基本内涵及界定要求探究J.职教论坛,2021(4).3方兵.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与应然:基于30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考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4蒋惠凤.组织生

12、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12).5童卫丰.利益与合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教融合及其实施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2(17).6黄红武.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的创新构想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信息安全基础”;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元主体、多维并举的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编号: 2021SJGLX743;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岗课赛证、对接育人的高职信息安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编号:豫教【2023】03135。(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