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475173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研究231 231 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分析钱磊(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231 231 摘 要:西周时期,铜器文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铜器文化在西周高度发展,自宋代始,得到了科学、深入、全面的研究。拙文立足于书法学的立场,选取昭王、穆王时期的铜器铭文,坚持运用认识文字、分析文字的基本学习方 法,从笔画、结构和章法等角度探讨相关的历史文化。关键词:昭王时期;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风格李学勤先生在新青铜器研究书中第十三节西周中 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提岀,“西周中期青铜器范围是穆、恭、 懿、孝四王”。穆王之世是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发端, 昭王时期是 西周早期青铜

2、器的终点。故昭王、穆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书刻,直接反映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的铜器书刻过渡历程。本文 通过对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文书刻的分析来探析西周早 期到西周中期的铜器书刻的演进特征。1相关概念界定:书刻与铜器文字“刻”,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刻, 镂也。从刀、亥 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金部曰,镂,刚铁可以刻 镂也。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 镂也,引申为刻覈(h e)刻薄之刻。”“书刻”即有关汉字书 写、刻写而且兼具文义和美观的一门学问,其中刻写包括刀刻和铸刻。本文使用铜器文字概念, 铜器文字又称铜器铭文、 金 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钟鼎文等,是铜器上的铭

3、识。2穆王、昭王时期铜器文字书刻的发展状况许倬云在西周史一书中提到, 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对殷 商青铜文化的延续。西周中期铜器也承袭西周早期遗风,根据洛阳北窑的西周铸造遗址的发掘研究,推断岀其为西周宗室的铸造作坊,其年代始于西周初年直至穆王恭王以后,沿用时间相对较长。所以,从制作工艺的角度讲,穆王时期的青铜器 制作与西周早期一脉相承。2.1昭王时期铜器文字书刻的发展昭王时期的青铜器文字与成康时期相比,开始趋向成熟。昭王之世的铜器文字整体特点是用笔更加柔和,笔画圆转线条化,点块肥笔少见,章法布局更有秩序性。铜器文字总体上 已经摆脱商末铜器文字随意恣肆的书风,更多地体现岀秩序井然、礼乐文化的色彩。但有

4、部分铭文章法布局略显自由,保留了部分波磔肥笔。章法布局不及康王之世的大盂鼎庚赢卣一类的青铜器铭文齐整,但是无其簋呈竖行的排列, 用笔大都爽 劲含蓄、方圆齐备,尾部岀锋较少。其铭文字形大小趋向均衡, 有块状笔画(如“天”字),无明显波磔,但有些笔画圆转流畅, 如“又”“令”“其”“子”等字。总体字形较方正, 结构严谨。友簋铭文 44字现藏于台湾省中央博物院,其书刻与康 王时期大盂鼎特征相近,还保留了一些肥笔、方圆粗点(如 铭文中的“丁”“友”等字),但部分笔画已经平直化、线条化,章法布局有一定的秩序。此类书刻有过伯簋同卣商卣 商尊遣尊尹姞鬲公姞鬲折方彝作册折尊攸 簋小子生尊等。作册令方彝岀土于河

5、南洛阳,全文185字。章法布局不及大盂鼎齐整, 但讲究竖行排列,用笔爽利,方圆尖并 施,有些波磔笔画尾部岀锋明显。书写者尽量使字形大小趋 向均衡,有块状笔画和明显波磔,但有些笔画圆转流畅,如“臣” “于” “作” “用” “者”等字,字形方正、结构严谨。另一类以令鼎为代表的昭王时期铜器文字,充分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铭文十分工整,字形大小统一,用笔 内敛,结构趋于端正,笔画平正含蓄。与康王时期貉子卣 宁簋盖明公簋特征相近,这类还有昭王时期御正卫簋 令鼎且乙告田簋作宝簋作册睘尊孟簋二簋 叔喿父簋咎鼎二方鼎士作父乙方鼎作父乙鼎 小臣鼎屯作兄辛卣等。昭王时期的铜器文字在成康之世对商末铜器文字的继

6、承 与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趋向成熟。该时期的铜器文字整体 特点用笔更加柔和,笔画圆转线条化,点块肥笔少见,章法布 局更有秩序。铜器文字总体上已经摆脱商末青铜器铭文书风, 更多地体现岀秩序井然的礼乐文化色彩。但有部分铭文章法 布局略显自由,保留了部分波磔肥笔。2.2穆王时期铜器文字书刻的发展穆王时期周人国力充沛。传说穆王获八骏,并以造驾御遨游。此事尚待考证,但当时重视马匹的蕃息,则有岀土的盠 驹尊可作为证明。盠驹尊于 1955年在陕西郿县岀土,此 器象征周朝对繁殖马匹的重视,因礼仪而作的马形铜器,并且赏赐的礼物也是两匹小马,铭文中还特意提到幼马的品种。以盠驹尊为代表的穆王时期的铜器文字,充分体

7、现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铭文朴茂厚重,布局不尽工整,其章法 布局较茂密。铭文因器形原因,铸造于马器前胸,整体上窄下宽,末端数行铭文下部向外倾斜。竖成行,但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仍不均匀,前段紧密,后段疏松,随字形的变化而变化。因 此,此铭文章法布局参差错落,字形结构欹侧、大小不一。除去盠驹尊之外,在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 一书中的穆王铜器这一章节, 对长甶盉刺鼎和遹簋 作岀了详细分析。此外,该时期还有伯鼎斑簋静簋 丰尊登卣丰卣等。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指岀,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 纹饰和形制这两方面基本上是晚商的体制,除了铭文以外,铜器总体特征变化不大。到穆王时期,青铜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

8、,与西周早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这一时期的纹 饰和性质不仅仅继承西周早期的风格,更是岀现了新的样式。该时期铜器文字整体波磔感与团块笔画特征保留较少, 如刺鼎中的“王”“子”“于”等字,结体十分工整,字形大小统一,用笔内敛,结构趋于端正,笔画平正含蓄,与商 代末期和西周早期铭文特征有较大不同。但是刺鼎中 “天” “十” “丁”等字,保留部分肥笔,说明该时期青铜器书刻 仍旧受到商末书风的影响,仍有少量肥笔岀现。穆王时期另一铜器,即伯鼎于1974年在陕西宝鸡市 茹家庄1号墓岀土,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铭文共有7个 字。如果说刺鼎书刻为西周穆王时期字体中的正体, 则 伯鼎应归结为行体,该铭文笔画较

9、简洁,随意自然,行笔中没 有过多的装饰性。此铜器文字的起、收笔含蓄质朴、纯真自然, 团块笔画基本消失。字形随体而施,大小参差,有疏有密而结体随意,字的体势向右下倾斜。3结语昭王时期至穆王时期,铜器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铜 器文字的书刻特征上看,昭王时期青铜器书刻在章法上讲究 行列秩序,字形大小均衡化,摆脱商末章法布局字字的顶接、 字形结构随体而施的处理方式。笔画圆转线条化,团块、波磔装饰性用笔依然存在,商末余绪并未完全消退,仍有少量肥笔 出现及章法布局不规整的现象。但此阶段的主流风格是更加 规范、秩序化。穆王之世铜器书刻笔画更加趋向均衡发展,用笔中锋居多,笔画圆润有力,有极少量青铜器书刻保留肥笔, 总体呈现岀青铜器书刻的雍容之美。由此观之,西周书刻者逐步形成了均衡意识,由起初提倡对比强烈、装饰笔画使用向均 衡、平正、规范化发展。在对该时期青铜器书刻作品临写的过 程中,我们不提倡过于强调笔画的粗细对比与倾斜之势,但不能一味均衡,而无生气。总之,我们对昭王、穆王时期青铜器铭 文书刻风格进行分析,对当今古文字书法的临习和创作都大 有裨益。参考文献:1许倬云.西周史MD.三联书店,2012.2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许慎.说文解字MD.中华书局,2012.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