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邹忌比较阅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4468431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邹忌比较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邹忌比较阅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邹忌一、知识概述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1、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今齐地方千里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今义是一个名词,一个特定的地点。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否定副词,译为“不”。推荐精选词类活用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

2、耳者(使听到)句式A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相当于“比哪一个”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能谤议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议)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D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判断句推荐精选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2、内容把握本文通过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的记叙,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本文分三段。第一段(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3、。第二段(2):写邹忌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规劝齐王。第三段(34):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结构图示:3、问题探究(1)邹忌为什么不直接进谏,而要用设喻的方式进谏?因为直接进谏不易被齐王接受,而用设喻的方式可为进谏作铺垫,易于为人接受。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邹忌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2)妻、妾、客回答邹忌的话为什么不尽相

4、同?推荐精选妻、妾、客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的就差多了;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3)本篇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怎么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问题。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爱虚荣、喜欢被恭维奉承的弱点,而别人对我们的赞扬、恭维,都可能带有其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感情倾向、畏惧心理、利益驱动等,因此往往不客观,不正确,作为接受者,

5、一定要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好恶和非理性而被对方所蒙蔽、误导。(当然反过来类推,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原理也一样。)其次,作为批评、建议者。即使是正确的道理,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尽量寻求双方的共同点,从对方易于接受的地方(如日常小事、生活常理等)入手,由小及大,由感性到理性。第三,要善于从小事中总结规律,领悟大道理。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小事与大事、家事与国事,其间差别很大,但往往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领悟、发现和总结。邹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许就一笑置之、轻易忽略了,但他却能从中悟出君王受蒙蔽的大问题。曹刿论战1、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推荐精选古今异

6、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狱:古义是指诉讼案件、罪案,今义是指监禁罪犯的地方。忠之属也忠:古义是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是指忠诚、忠实。必以情情:古义是实情,今义是感情。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可能或能够的能愿动词。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句式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推荐精选忠之属也民弗从也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刿)乃入见倒装句式:按照

7、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何以战(宾语前置,以何战)战于长勺(介词短语后置,于长勺战)2、内容把握本文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战略战术原则,表明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见解。本文分三段。第一段(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二段(2):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结构图示:推荐精选3、问题探究(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文中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

8、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2)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哪两个战争原理?曹刿在战争结束后阐明了两个原理:一要善于创造并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二是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下也要小心考察,不宜轻率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3)课文第二段文字只讲了不应该怎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而不道破为什么,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补叙出原因,这样写是为什么?主要是为了情节记叙的真实、自

9、然。可以推知,在生活逻辑中,在那个紧张激烈的战争时刻,曹刿不会解释原因,庄公也不会让他解释原因。当然,这样处理情节,客观上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为情节增添了波澜,为后文留下了启发、思考。其二,更能体现出曹刿的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第三,有总结议论、突出主题的作用。推荐精选(4)本文题目是曹刿论战,如果把本文题目改成齐鲁长勺之战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不好。因为本课作者立意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策略。因此文章重点也不是记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战前准备情况,战中战略战术。所以,曹刿“论战”写得多,至于战争则是一笔带过,因此整个内容决定了题目应是曹刿论战。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