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424601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学困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差生。这类学生智力正常,感官、情感无障碍。就是在学习成绩上比同班同学或同年级同学差。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尤为普遍和突出。新课改要求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是新课改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在农村初中九年级学生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当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经过努力能解决问题。对大部分的学困生而言,遇到困难时就束手无策,或干脆放弃。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下降或起伏不定。达不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部分学生虽

2、然努力,但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不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变成默默无闻的学困生。另一部分学困生则采取应付或放弃的态度。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勉强身在教室,但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存在抵触情绪。上课要么搞小动作,要么伏台睡觉。我在多年初三化学教学中,归纳出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自身原因。1、学习目标不明确。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没有学习化学的明确目标。认为学习这些化学知识没有什么用处,反正我又不想考上大学,也不会考上大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会用到这些化学知识。学困生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所以他们就采取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要求记住的一些元素

3、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现象等没有记下。即使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下,也是勉强记下一些,但也是一些零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长此以往,化学学习中困难越来越多,就只能放弃学习了。2、基础知识薄弱。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差,特别是在农村。他们从小学到初二这阶段中,没有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比较差。我们都知道,我国现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学困生,就直接进入初中。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转化还是学困生。再有部分学生是进入初中后,由于所学科目增多、学习情况、生活背景、年龄增长、心理变化等因素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会觉得学习越来越困难。化学科进入初三后

4、才开始学习,之前的这些学困生,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这些素质都没有一定的基础。导致他们知识结构出现严重脱节。比如对颜色蓝和绿、深蓝和黑分不清,无色和白色也分不清。有把无色纯净水说成白色的。还有些学生不知道农村常见的生石灰是怎样制得的,说成生石灰是从山上直接开采出来而得的。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学习化学。再有部分化学学困生是进入初三学习以后形成的,一接触化学,开始时还有些兴趣,但观察实验现象只是看热闹。对实验现象,化学用语,概念。没有真正去记忆和理解,没有能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整合。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加深,学习成绩就下降。3、没有坚强的意志。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

5、的过程,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受到长辈的溺爱,是家中的小太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导致这些学生意志力薄弱,吃不了苦,受不了打击和挫折。而学习化学不单是看好玩的实验现象而已,是要经过大量的记忆和理解,枯燥的计算,周密的分析。这些对意志薄弱的学生,不愿意吃苦,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求甚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困难越积越多,于是产生畏难情绪和退缩心理,成为化学学习的学困生。(二)外部原因。1、社会不良气候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这几年来,农村学生也从网络、通讯等渠道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各种新鲜事物正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网络游

6、戏、黄色信息,对学生的身心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学生的好奇心强,自控力弱。这些不良信息会使他们心神不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半夜爬墙外出上网最后导致学生厌倦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社会上,特别是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加强。有的家长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读了大学还不是一样出去打工,早出去打工还早赚钱。只要读完初中就行。这样无形当中就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也有读书无用的思想,失去学习的兴趣。2、家庭环境的影响。都说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我认为家庭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一个完整的家庭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塑造孩子优良的品格。在农村,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孩子没有父母的爱,

7、同时失去了父母的约束。这样的孩子在家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即使是爷爷、奶奶管教,也是与小孩和老师沟通甚少和存在障碍。还有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习上帮助自己的子女。有些家长对待子女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些小孩在人格上不健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家庭的负面影响,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也是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为学困生更是理所当然。3、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农村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人为的分快慢班,学生德育教育缺失,教育学生采用粗暴方式等。再有招收的生源素质低。整个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农村教师而言,其专业知

8、识和业务素质较低。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但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特别是化学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认为初二的学困生到初三还是学困生,初三一年的时间内不可能改变他们,因而对学困生不理不睬。甚至挖苦,讽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班只有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沦为化学的学困生。二、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面对农村学校数量较大的学困生,教师应该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困生,特别是化学教师,对学困生更应该不离不弃。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克服化学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一)确立学习目标。调查发现,学困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头脑中没有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些

9、问题。从而学习是漫无目的的,不刻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应与家长互相沟通,形成合力。家长要对自己的小孩在学习上进行监督和鼓励。在农村不要被一些读书无用的表象所误导。特别是一些山区贫困的学困生,更应该使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化学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学困生,平常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消除他们的畏惧和自卑心理。教学中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二)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化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化学课本

10、的编写,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每节课都实验,通过实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化学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探索。上课时还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图像、声音,将一些化学问题形象化。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农村学生来说,学生化学还有一大优势,就是他们生活在农村。化学教师应该多引导他们注意身边的化学,在课堂上引用发生在身边的化学,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知道学习化学能学以致用,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年的学习当中,化学教师要上好每一节化学课,由浅入深帮助学困生打好基础。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与学生建立良好感情。

11、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持续长久的学习兴趣,这样学困生的化学成绩才能有效提高。(三)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授课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会预习新课,课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上课要注意力集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主动发言等。课后还要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有效的学习化学,不单是有好奇心和机械的记忆,还要学会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总结结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具体指导,告诉学生,实验不单是好玩,大家

12、善于动手和动脑。现象背后还应该发现一些问题。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比如分子、原子、离子,应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联系实际,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学生就会容易理解。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吸引住学困生的眼球。然后提出符合他们能力的问题,使他们通过思考就能够解决。这样无形之中,学困生就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农村初中的学困生确实存在,具有数量多,转化困难等特点。确实需要社会、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化学教师可以说是初中学困生最后的引导者。化学教师更应该多一份爱心,宽容心,耐心。少一些抱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讨适合转化化学学困生的方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化学的困境。使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