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4241722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 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 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 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 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 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 阳等法,以扶正祛邪。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

2、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 在我国也不少见。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 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 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 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口苦、腹胀、暧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 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1。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慢性胆囊炎中医学称之 胆胀病。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

3、胆胀病始见于内经。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病性有虚实之分,实 证有肝胆气郁、气滞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虚证有阴虚郁滞、阳虚郁滞。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 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 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辩证治疗介绍如下:辩证论治:1. 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暧气频作,吞酸暧腐,苔白腻, 脉弦大。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方药:柴胡疏肝散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胆,枳壳、香附、陈皮理气通降止痛,甘草

4、调和诸药。应用时 以方中四逆散为主,可加苏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若大便于结,加大黄、槟榔; 腹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黄苓、栀子;暧气,呕吐,加代赭石、炒莱菔子; 伴胆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2.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 有瘀班,脉弦细涩。治法:利胆通络,活血化瘀方药:四逆散合失效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炒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可酌加郁 金、延胡索、川楝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苓;脘腹 胀甚者,加枳壳、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3.

5、胆腑郁热: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 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止痛方药:清胆汤方中栀子、黄连、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钱草、瓜萎清泻肝火,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理 气解郁止痛,大黄利胆通腑泻热。心烦失眠者,加丹参、炒枣仁;黄疽加茵陈、枳壳;口渴 喜饮者,加天花粉、麦冬;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方中金钱草用量宜大,可用30-60g。4. 肝胆湿热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药:茵陈蒿汤方中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疏通胆腑,疏肝利胆。可加柴胡、黄苓、半夏

6、、郁金疏肝 利胆而止痛,或与大柴胡汤同用。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穿山甲利胆排石; 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白通草;苔白腻而湿重者,去大黄、栀子,加茯苓、白蔻仁、 砂仁;若痛势较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往来寒热者,加黄连、金银花、蒲公英,重 用大黄。5. 阴虚郁热: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噪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 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疏肝利胆方药:一贯煎方中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滋阴,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心烦失眠者,加 柏子仁、夜交藤、枣仁;兼灼痛者,加白芍、甘草;急躁易怒者,加栀子、青皮、珍珠母;胀痛者加佛手、香橼。

7、6. 阳虚郁滞: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满,呕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气短,乏力 倦怠,舌淡苔白腻,脉弦弱无力。治法:温阳益气,调肝利胆方药: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温阳益气。可加干姜、制附子温阳,加柴胡、白芍、木香以增 疏肝利胆之力。腹中冷痛者,加吴茱萸、乌药;胆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气血两亏者可 选用八珍汤化裁。本病的转归主要为实证向虚证转化,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实证之初多为气郁,在外邪侵袭, 饮食不节等条件下可转为郁热或湿热,久则由实转虚,郁热不解,灼耗阴津,致肝肾阴虚, 可转化为阴虚郁滞;过服寒凉,过劳伤气,又可转化为气虚郁滞,进而转化为阳虚郁滞,形 成虚实并见的证候。

8、若失治误治,可致阴液耗损,阴损及阳导致厥脱。本病久延不愈,胆木 克土,还可引起胃痛等病证。胆胀病患者,如正气充足,一般预后良好,若迁延不愈,则反复发作,殊难根治。若急性发 作之时,出现危证、坏证,则预后较差。积极治疗胁痛、黄疸、气郁等病证。坚持足够疗程,病证治愈后应注意重调理,这是预防胆 胀发生的重要措施。胆胀的调摄包括调养心神,保持恬静愉快的心理状态;调节劳逸,做到 动静适宜,以使气血流通;调剂饮食,宜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如罗卜、苦瓜、佛手、 苹果等骨早于利胆祛湿,切忌暴饮暴食及食用膏梁厚味,勿酗酒、贪凉、饮冷,注意保暖。参考文献1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51-5522 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21-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