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424045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牟发松-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牟发松唐代社会曾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外史家几乎都没有异议。 但唐代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何以发生,变化的意义何在,史学界仍 存在着严重的分歧1。业师唐长孺教授在其新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以下简称三论一书中,曾探讨唐代的变化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如前所述,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 的最重要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 “南朝化”2。唐朝上承隋、北周、西魏等北朝王朝系统,唐初的统治核心亦属西魏当权 者宇文泰主导下所形成的所谓“

2、关陇集团”3,而唐代的变化却具有南朝化” 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思索的论点。本文拟在唐教授三论的基础上,对 唐代的南朝化倾向问题,略作进一步的说明。一、唐长孺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的有关论点唐教授是从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在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发展 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或者说从汉魏之际以来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延长 线上,来把握唐代的变化。据三论所述,汉末三国之际,南北双方同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客的即 微化与普遍化,模拟封建田园的屯田和屯田客,模拟家兵部曲的土家制,品评 人才的乡里清议之被纳入朝廷选举轨道即九品中正制,都在曹魏与孙吴同时存 在。总之,魏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

3、治、经济、军事以及文 化诸方面都呈现出有别于两汉的特征,从而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永嘉乱后南北重告分裂,封建社会的发展在南方和 北方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历程。大体说来,东晋南朝田园别墅形式的封建大土地 所有制急遽发展,国家编户大量以佃客等各种名义沦为私属,士族高门无论侨 姓、吴姓,都是魏、吴旧门,他们具有最高政治、社会地位,甚至江南本不流 行的清谈玄学,也被移植到江南,从而继承了魏晋学风。显然,东晋南朝社会 的发展遵循着汉末三国以来旧轨,或者说符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般发展趋势。 北方则由于屡经战祸,社会生产和固有的封建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先后出 现许多来自北部边境的少数

4、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些北族政权,特别是最后统一 北方的北魏政权的统治,除了遵用汉魏传统以外,总是杂用自己所熟悉的模式 与风习。正是由于各内迁少数族原有的社会结构特点,以及他们对于汉族社会 制度、文化的独特认识,从而使北朝的历史发展较之南朝表达出明显的差异。相对于南朝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朝则因为特殊的历史条件推行了均田制, 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保证了大量自耕农民的存在。东晋南朝仍然继承三国西晋的 世袭兵制,兵户身份卑微。到南朝后期,召募制逐渐推广,成为军队的主要建 置形式。永嘉乱后北方建立的诸少数族政权,都是以本族成员为主,辅之以服 属诸少数族,组成禁卫军和军队的主力。西魏北周府兵制实际上是十六国以

5、来 部落兵制的继续,兵士身分至少不低于一般平民。 北魏中期以后的番兵,丁兵、 包括后期府兵,系普遍征兵制,基本征发对象为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南朝商品 货币经济相对发达,曾出现非官立市场的草市、小市;纳钱的商税成为一笔可 观的财政收入,甚或租调也部分折钱交纳;手工业方面则出现了工匠和雇制。北方由于长期战乱破坏和少数族政权的部落遗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 才下诏冶铸、行用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始终不足以同南朝相比。南朝高 门士族自宋齐以降逐步丧失政治、军事权力,北朝高门却在太和改革中发挥着 积极的推动和组织作用,并在北方的长期动乱中不断显示出自己坚实的宗族乡 里基础和较强的军事、政治实力。南北

6、学术风气也出现显著的差异,南方重义 理,上承魏晋玄学新风,礼玄双修,儒道兼综,儒、释、道三家融会贯穿;北 方则继承汉代传统,经学重章旬训诂,杂以谶讳;佛教重修持,有佛道遗风。时至唐代,随着南北政治上重归一统,文化上融汇交流,南北分裂时期出 现的种种差异日渐缩小,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相对北朝传统来说十分巨大的变化。 唐代前期继承北朝实行均田制,大抵自武后时代,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均田法 渐成具文,到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两税法正式颁行,均田制彻底废弃。 唐代均田制的破坏,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制度上历史重又与魏晋南 朝相衔接。唐代中叶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与兵募的征 兵制。由

7、于均田制的破坏,在籍民户大量逃亡,征兵制日益丧失其赖以征发的 基础。高宗时开始出现募兵,玄宗时得到推广,开元天宝之际,府兵及其他各 色征兵制全为募兵制所代替。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募兵制的推广,唐代 军事制度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对南朝倾向的继承。唐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主 要表现为与均田制相联系的按丁征发课役的租庸调转变为按户资与按亩征发的 两税制。计亩征税与田亩列于户资,本是南朝成法。唐朝自前期的地税以至后 期的两税,表达了南朝化倾向,而这又是以土地制度的南朝化倾向为基础的。此外,唐代租税交纳中的折纳,商税的创立与增重,草市的兴起,钱重物轻、 私铸、恶钱等问题的出现,和雇的推广,都不妨说带有南

8、朝的因素,说明唐代 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承南朝,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走向衰亡,无论南方北方都是 如此。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土族在经济、政治 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 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唐代学术风气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隋唐问,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 南蔚为时尚。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 着对南朝经学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初唐文学盛行“江左余风”,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工师法的是南朝后期的徐、庾体。直至唐末,南朝以来的 文学形式仍旧是文学的主流,中唐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唐代书法艺术的

9、南朝化倾向更具显著,隋唐问书法名家,几乎都是南人4。二、隋唐间的制度文化与南朝的因素唐教授三论基于详确的史实,论证了唐代社会变化中的南朝化倾向。 实际上在隋、唐两朝建立之初,制度文化中的南朝因素即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只不过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南朝化的倾向愈益明显而已。唐王朝是西魏、北周、隋政权的继续,其统治核心即陈寅恪先生所称之关陇集团。但隋唐国家的典章制度,却并不是直接继承西魏、北周。陈寅恪先 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隋唐制度凡有三源:其一曰北魏、北齐; 其二曰梁、陈;其三曰西魏、北周。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 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受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也

10、。此即南朝后期制度。”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 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 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北魏北齐一源,实际上包含三个因子;其一为东 晋南朝前期至萧齐承袭并发展的汉、魏、西晋的典章文物;其二为保存于 河西的汉魏以降的中原文化;其三为残存于中原的汉魏制度。总之是汉魏以降 传统的华夏文化,经由江左、河西、中原旧史称 山东”三途,至北魏孝文、 宣武两朝汇合熔冶为一并为北齐所承继、结集者。其中最主要的仍是东晋、南 朝前期制度。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 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

11、魏、西晋之遗风,假设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 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 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 重要。陈先生所论隋唐制度渊源,包括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 诸端,一般认为最足以代表西魏、北周制度而为隋唐所继承的府兵制,陈先生 亦认为自平齐以后,由于受北齐制度影响,府兵制开始发生变化,即由鲜卑兵制转变为华夏兵制至隋文帝时完成转变5。我们知道,十六国北朝时 期,直到北周武帝”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基本上是胡人当兵,汉人务农、 胡汉分治、兵农别离的格局

12、。就普遍征发汉族人民当兵这一点而言,北周武帝 时,至迟隋文帝开皇十年以后的府兵制,虽与南朝后期由世袭兵制转向募兵制的发展倾向不同,但汉人普遍服兵役”更人半为兵”,军人”悉属州县,垦田 籍帐,一与民同,仍标志着北朝兵制中民族统治色彩和部落兵遗迹的革除6c总之,东晋南朝的典章制度,也就是魏、西晋以后南迁并发展于江左的汉族传 统的制度文物,在隋唐制度的渊源中,居有最为重要的地位。据万纯楠先生所整理之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先生曾论及隋唐问南朝佛典和佛教新义的北输。续高僧传卷一六僧实传载,西魏 破江陵后,”益州大德五十余人各怀经部,送象至京 ,正是由于南方经典大量 北输,使僧实得通南朝佛教新义

13、。同书卷一一吉藏传称嘉祥大师吉藏于陈 隋之际,乘乱大收经卷,”置于三间堂内,及平定后,方跳简之。其后吉藏被隋炀帝时为晋王,以扬州总管镇江都延居江都惠日寺,复随入长安住日严 寺,他所跳简的那些南朝精本自当随之入北。杨广坐镇江都时,曾下令所属军 队随方收集佛经,又命学士高僧整理,凡四藏近十万轴,其后大都输入北方7。当时杨广还在江都广延名僧,后亦随入长安,其中不少本是北人,因北周武帝灭佛避难南来,受学于南方,陈亡入关,遂能融会南北异说8。陈寅恪先生还谈到南胡切韵的北传。据切韵陆法言序文,其书之成,起因于开 皇初年刘臻等八人聚会于法言家,对南北诸家音韵古今字书,论难质疑,抉择 是非,而后由法言根据讨论

14、的记录执笔写定。决定原则的刘臻等八人俱为江左 及关东儒学文艺之士,而其中“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据选精切,除削 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 工即主要取决于颜、萧二人。颜外史之推 为江左侨姓高门,萧国子该为梁武帝从孙,他们据以取舍的标准自是南朝土族所保持的永嘉以前的洛阳旧音,即所谓 洛生咏,从颜氏家训卷七音 辞篇可见,颜之推一向就认为建邺土族所操的洛阳语音为最上9。不徒音韵,文字上也是以南学为宗。唐初修撰五经正义,经书文字定本即出于颜师 古。旧唐书颜师古传称太宗以经籍”文字讹谬二命师古于秘书省考定,贞 观七年公元633年,正式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师古为颜 之推孙,本传称少传家

15、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 二皮锡瑞根据颜 氏家训,引江南、河北本,多以江南为是 ,认为师古定本从南,盖本家 训之说二其说甚是。皮氏还认为,前乎唐人义疏,经学家所珍贵者,有陆 德明经典释文。经典释文,亦是南学10。旧唐书陆德明传称唐 太宗对陆德明其人其学至为欣赏,征为秦府文学馆学士,教授中山王承乾,后阅德明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家米帛二百段。至于文学艺术方面,早自孝文帝迁洛以后,江左文风即为北方所崇尚。 魏、 齐问最负盛名的魏收、邢邵,即分别摹仿梁朝的任昉、沈约。西魏破江陵后, 以梁末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南方文体,风行北方文坛,史称从“朝廷之人,至旷闾阎之士”,竞相效习,犹丘陵之仰嵩、岱,川流之宗渤、溟。入隋后一如北 周,流行的依然是被指斥为轻薄、浮华的南朝后期文体。大业拾遗记称, 隋废后梁、平陈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这些北迁的文士中, 不少人受到隋唐两朝君王的优遇。唐代前期,”文章承徐、庾遗风,天下祖尚”,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正是江左余风 ”的代表人物,他们%希句绘章,揣合低昂”,以摹仿南朝文体而蜚声文坛,也 因“轻薄为文”受到后人批评11。最关治体而备受统治者重视的经学。如隋书经籍志所载, 周易、 尚书、左传三经,隋唐问,都是流传于南方的魏晋新经注即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