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主观能动性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4239781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主观能动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点1主观能动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点1主观能动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点1主观能动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1主观能动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主观能动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主观能动性1.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 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 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 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 律。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

2、 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 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 克服困难,战胜挫折。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 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 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

3、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 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 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 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 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 律,否认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4、观点。考点2认识的根本任务1.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1)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2)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 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注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认识是否正确, 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歪曲地反 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3) 从认识的目的、作

5、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注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 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2.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 造两个条件。 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 导。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以对现象的认 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考点3现象与本质1.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

6、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 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 系。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2.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 总要表现为现象。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 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注意: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真相,假象是以否定方式从 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与假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 形式

7、。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考点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 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 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 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形象 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 系即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 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注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 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 第一性的东西。所以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当然,感性认识和现象, 理性认识和本质是密切联系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 识。)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唯物主义观点。坚持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统一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渗透上

9、。在现实和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 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注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认为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实 质上是混淆了认识的本源和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考点5真理和科学理论1.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既包括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真实反映,也包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中

10、还包含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注意: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 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 理论,不形成体系的知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理论都属于正确的理论。)2. 真理和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 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

11、则应当是: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考点6认识的深化发展1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并未结束。人 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先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膏。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注意: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第 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是因为,通过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使 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通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 验、修正、补充和发展。)2. 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

12、整个 世具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 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 固、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3. 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趋势(总规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前一次循环进入高一级阶段。因此,要反对静 止的观点,悲观的观点,骄傲自满和无所作为的观点。考点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 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 程分解

13、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 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2. 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 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 析又综合。考点8想像与创造性思维1. 想像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像,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 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2.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

14、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 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 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类文明进步 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 创造性思维要和合理想像有机结合。培养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考点9实践的特征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1

15、)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2) 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 维活动。2. 实践的特征:(1)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 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 践手段。)(2)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注意:这是实践的本质特征。)(注意:实践的客观性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的能动性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夸 大客观性否定能动性,会

16、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能动性否定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3)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就 是在那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考点10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 实践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科学技术飞 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生产实 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 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活动。它是人类最早的 实践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