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422649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2、: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四、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五、教学流程: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

3、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具体设计是: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

4、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1)直观发现1.93距1.9更近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

5、?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

6、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近似数多一位。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近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

7、不能去掉。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四、反馈练习,拓展提升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习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

8、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9、学习的。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三、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问题: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问题: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2、解决问题,感

10、知规律(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得到655+355=500(元)。女同学解答问题得到(65+35)5=500(元)(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和问题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出示第二道题: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

11、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

12、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32+25)4=()4+()44812+5212=(+)()(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2868+283228(68+32)(25+6)4256+4635(18+26)3518+3526(24+35)524+355(75125)8758+1258讨论:第、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

13、,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五、纵观说课全程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

14、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

15、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