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3693922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笔记作文合集七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读书笔记作文 篇1在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点燃了自己珍藏了45年的两支宝贵的结婚蜡烛。我们的生命常因为变故,因为各种各样的灾难,变得孤寂而无助,那么,我信任总会有爱将我们收留,总会有爱带我们回家。其次次世界期间,苏联,南斯拉夫等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红军们走出国门,来到南斯拉夫,帮助南斯拉夫人民打击法西斯侵

2、略者。可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有一个苏联红军战死了,后来有一位老妇人为帮助苏联红军而受伤,失去知觉。到醒来的时候耳朵被炸弹振得听不见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不顾那已死去的红军。老妇人找到了一个被炸弹炸了一个大坑的土地上,那个大坑里有水,那个老妇人力倦神疲的用手把里面的水舀干。因为她想让死去的红军能够感到舒适一点。老妇人能够把一个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辛苦的拖到坑里,而且还用手把泥土一捧一捧的放在已经死去了的苏联红军身上,并把自己已经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插在了这位苏联红军的坟头。因此可见这件南斯拉夫母亲已经把这位成了自己的亲人。可是,蜡烛不仅仅只是蜡烛,还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予了南斯拉夫人民对

3、红军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的情意。所以我们应当学习老妇人的坚持不懈、英勇、无所畏惧、不怕艰险的精神。读书笔记作文 篇2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中知道了:父母亲教化我们时,我们要毕恭毕敬地听,父母亲责怪我们是,我们不能跟父母顶嘴。再联系生活中,妈妈说这一点我做的很不好,在一次考试中,我成果很好,奶奶嘉奖给了我50元钱,说让我买书用,可是,我口馋,用10元买了一个馍和一包糖,回家后,爸爸检查我的零花钱,发觉我花了10元钱后,就说:“刚起先是1元、2元,后来5元、现在10元,你是越来越敢自己拿钱花了,以后是不是50、100你都敢拿,在你拿钱的时候,要先给你妈妈说一声,你知道吗?

4、”我始终不说话,以后我肯定会勤俭节约,要先给妈妈说,然后再花钱。读书笔记作文 篇3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忘了初次见到思维导图是什么时候,只记得初见那一瞬间,就被这奇妙超酷的图给迷住了。然后,买回来一整套东尼。博赞的书,又报名上了21天的思维导图课程。最终搞明白一件事:思维导图是给自己看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至于迷倒他人,不过是思维导图的一个意外收获而已。上图是我画的最仔细的一张思维导图。我先认仔细真的看了2,3遍书,找出各章节的关键字。然后,百度搜图,用铅笔画底稿。最终上色。画思维导图,有几个点肯定不要忽视:1,发散性思维2,彩色3,图像因为思维导图是仿照大脑的思维模式的,我们的

5、大脑对于色调和图像总是记得比较牢一些。而确定关键字,百度搜寻对应的图表,会加强大脑对内容的记忆。当你画完一张思维导图以后,肯定要常常翻看,复习一下。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整体都是黑压压字的厚厚的笔记本,和一张色调绚丽,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确定是后者更让自己喜爱,对吧。读书笔记作文 篇4从西西弗斯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人因为习惯而存在,对于西西弗斯来说,正因为他反反复复地推动那块石头,所以他的窜在才有意义。古罗马教化家昆体良认为:“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犹如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像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

6、越令人厌烦的习惯,越是颠扑不破正是从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天性。”所以,生活就是一种习惯。当我们把生活变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简洁,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我们把生活变成习惯,我们就不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看成一件麻烦的事;当我们把生活看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不会把孝敬父母看成一种累赘;当我们把生活看成一种习惯,我们就不会把珍惜劳动果实看成是一种多余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旧沉睡,始终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惶失措,家长安静地告知他:自己的问

7、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今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须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担当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胜利教化从习惯养成起先。教化的核心不只是传授学问,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假如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就是培育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育孩子读书

8、习惯,结合孩子爱好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许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凳子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视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其次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激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削减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爱护了孩子的自信念。孩子就像一块没有雕琢的于是,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是要把他雕琢成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一样闻名

9、遐迩的雕塑品,还是要把他雕琢成一堆垃圾废物,一切全由你确定。读书笔记作文 篇5以前有一个国王,为了要让臣下了解佛理,便请人牵了一头大象过来,并叫了几个盲者来问大象长什么样子?结果盲者只凭自己摸到的地方来臆测罢了。这时国王说:“大象好比佛性;一切众生就如盲者,只凭一己所知妄加揣度,偏颇的地方太多了,怎么不随时警醒惕励呢?”读后心得及感想:看了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些盲人很可怜,因为他的眼睛看不见大象是什么样子,所以只能凭自己摸到的地方来推断。有人摸到大象的牙齿,他就说:“象的样子像一根长长的萝卜!”;另一个盲者摸到象的鼻子,就说象的样子像一根木杵一样。我很兴奋我可以看得到车子是怎么行进的、房

10、子是怎么盖的、花朵是怎么开的。看完这篇故事,让我学到对于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情,不行乱下定论,要了解事情的真象。读书笔记作文 篇6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常常受到同学的戏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苦痛。她确定去探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舍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觉,自己是唯一的生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好像是特意在此等候。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起先,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读书笔

11、记作文 篇7今日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特别缺憾。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望见“有一些相像,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哺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当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母亲经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气。”

12、诸如此类。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旧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须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须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假如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同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同等,那么口头同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倘如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同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同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当担

13、当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当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担当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作者将男女不同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同等的观点的,顶多供应表面上的同等名头罢了。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盼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盼,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事实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盼,他对母亲的期盼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其次性”。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悲观。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明显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而且相关性的证明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学问盲区,无法探讨了。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