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3485821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理想气体看真实气体的相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理佩扎体看夷變九体的相麦一、理想气体液体密度的数屋级为lg / cm3 = lOOOkg/m?,气体密度的数量级为lkg/m3,前者是后考的1000倍,或者说,同样数最的气体分子占用的体枳是液体体枳的1000倍,因 此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液态时的贩6 = 10倍。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不可能小于英直径,从而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其直径大得多。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随距离递减很明显,所以在这样人的距离上分子间作用人町忽略。 只有在两个分子偶尔相遇的短暂时间里,强大的斥力才起作用,改变了它们各自的运动 状态之后,使它们再度分开。我们把分子之间的这种邂逅过程形容为“碰撞”(包括气 体内分子

2、之间和气体分子与容器壁分子之间的碰撞)。在两次碰撞之间,由于惯性,分 子将做直线运动。我们还假定分子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即平动动能不向内部自由度 (如转动、振动、激发等)转移。有了以上假设,我们就为气体设置了一个微观模型,归纳起來,此模型有以下几个要点:(1分子本身的大小比起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可忽略不计;(2)除了短暂的碰撞过程外,分子间的柑互作用可以忽略:(3)分子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我们将这样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根据以上假设,并结合力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pV =厢,这就是理想气 体状态方程,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体积,V为气体物质的量,T为气体的热力学温 度

3、,R为一普适常量,称为普适气体常量。(具体推导过程可参见有关热学教材)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修正一van der Waals物态方程在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时候,我们儿乎把分子力完全忽略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分 子力的作用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由于气体中分子力的效应毕竟比较小,我们町以 将它作为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來处理。分子力的作用表现在体积和压强两个方面。先看它对体积的影响。分子力由短程斥力和较长程的引力组成,分子力対气体体枳的影 响主要在前者。形象的说,由于排斥力的存在,分子相当于一个个貝仃 疋V径的小球, 在小球占有的体枳内,其它分子是无法侵入的,所以应该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的体积 项V

4、中扣除这部分体积,由于这部分体枳正比于气体分子数冃,亦即正比于气体物质的 量V o于是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的V换成V7 b,其中b是每个气体分子在一定范闱 (指其余气体分子无法进入的范圉)内的体枳,这样修正后的体枳VT b就是每个分子 在考察范围内能够自有活动的体积。我们再看压强的修正。一般来说,压强有来自分子运动和分子力两部分的贡献,前者叫 做动理压强,记作R后者代衷(体的内聚力,称为内压强,记作Pu。分子力对压强的 影响主要在于较为长程的吸引力部分。对于处在气体内部的一个分子,周闱分子给它的 吸引力平均说来抵消了,从而刘它的自由E行不产生影晌,只要将体枳修正项考虑进去,则pV =跖式对描述

5、戸斤依然是付效的,即现在来看,它来自假想截面AS两侧附近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从最纲上看斥强和能最密度(单位体枳内的能量)是一样的,用位力法町以证明,p口正比于分子间相互作用 势能密度U而U又正比于施力者的数密度和受力者的数密度.故正比于分子数密度1/*的平方。分子数密度正比于摩尔数V,反比于体积V,故 OC才,作为吸引势Pu足 负的,它可以写成_ i/2aP尸一時把以上两部分加起来,就得到气体中的压强或(p +(V 优)=vRT.(*)(*)式称为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物态方程三、气液相变在描述实际(体的状态方面,van der Waals方程虽在数值上不尽准确,但它是一个非

6、常漂亮的理论模型。van der Waals方程不仅解释了气体的普遍性质,而且还能够对液 体和气液相变行为作出一定的解释。van der Waals方程可以写成p =V - vb V2图254中给出了各个温度下的van der Waals等温线。(1.44)式右端两项中的第一项 是动理压强Pk,在Vf V b的极限时Pk-8,这反映了原子的不町入性;第二项内压强Pu 是负的,温度不太高时,它叠加到前一项使P-V等温线在高密度(即小体积)区呈现凹 陷。不过肖温度足够高时,此凹陷不出现,P-V等温线呈单调下降趋势。以上两种情况 之间的分野是一条临界等温线,在其上有个拐点K,它实际上就是3.2节提到

7、的临界点(见下文九在图154中临界等温线以上所冇的等温线都单调下降,它们描述的正是4.4节所讨论 的对象一实际气体。可以预期,在高温低密度(即大体积)的情况卜,等温线趙于双曲 线(玻意耳定律),因此时a和b可以忽略。在图454中临界等温线以下所有的等温线都有一次回弯,中间有一段(见图1-55 |曲 线的BCD段)斜率是正的,这意味着体积愈膨胀,压强愈大,因而无法平衡。这一段 足不稳定的,实验中不会出现。热力学第定律将证明,曲线AB、Dt两段足亚稳的, 它们虽町在谨慎的实验条件卜实现,但极易失稳。真正稳定的是A、E之间的水平线,它正是气液共存线(对照前面的图M9和图1-21 )3 A点以上是纯液

8、态,E点以下是纯 气态。水平线AE的高低由等面积法则确定,即图中的ABC和CDE两块阴影面积相等, 此高度给出的压强值是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刚才我们分别考察了临界温度以上和以卜的情况,正好处于临界温度时会产生怎样的现 象?在等温线匕临界点K以F肯定是气态,在K点状态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因为 在这里Vl和曙。】的差别和表面张力都消失了,气液已没右分界而,相变是连续过渡 的。在临界温度以下人们可以通过等温压缩使气体液化,在临界温度以上就不町能了。 例如从表2-9町知,水和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高于室温(T彩300K),通过等温压缩町以 使它们液化;空气(主要是n2 + o2)的临界温度远低于室温,在

9、室温卜无论加多人的 压力,也不能使空气液化。下面我们试从范徳瓦尔斯方程到处临界参量的表达式。如前所述,临界点K是临界等温 线上的拐点,在该处曲线的一、二阶导数皆为零:fdpvRT 2v2a 门I 刃丿r(/ - vb)2 V3(护p)2展T6ba 八丿t(V 一 vb)3 r4由以上两式和van der Weels方程门J求得K点全部参吊二临界温度匸临界体积人8a273心a27b7由此町见,从van der Waals方程中的常量a. b可以确定各临界参量。 三个临界参量之间还存在以下简单的关系:哩匚=-=2. 667.这个无最纲的比值叫做临界系数 按照van der Waals方程,K应该是

10、一个与物质无关 的常数,实际上并不如此,其值对2. 667的偏离反映了 van der Waals方程的近似性。四、闭合系的P-V-T曲面物质有气、液、固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三态互相转化,而且有时可以共存。在相变过 程中,物质的三个状态参最(p,V, T)都是可测的。不过,当我们实际地去做实验时 就会发现,上述三个参呈并不能完全独立地设置,亦即,在三个状态参最中只有两个是 独立的,第三个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它在以p、V、T为坐标轴的空间直角坐 标系中表达为一个曲面,即p-V-T曲面。P-V-T曲面是工体的,说数关系难以一目了然。通常的做法是固定一个出标,将从投;影 到除去这个坐标的平面

11、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其性质。首先,我们将温度固定,得到的曲线叫做等温线(isotherm),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在 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图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在冇的地方是水平的,即体积在一定 范用内变化时压强保持怛定。这些都足两相或者三相共存的地方。当等温线升鬲时,气 液共心线变短,这意味着气体和液体体枳的差别在缩小,达到一定温度时,气液共存线缩成一个点K,在这里气体和液体的差别消失了,气态向液态连续过渡,K点叫做临界点,人叫做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全是气态,即在临界温度上是不能用等温压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当等温线的温度降低时,气液共存线DE和固液BC共 存线的差距在缩小。达

12、到一定温度时二者拉平了。低于该温度时液态不复存在,等温线 上的水平段代表气态和固态的共存线。在该温度I、气、液、固三相共存,这个温度叫做 三相点(triple point)o五、三相图现在我们來看p-V-T曲面在p-T面上的投影。在p-V-T曲面上有三个两相共存和一条三 柑共存线,它们都是与P-T面垂直的,所以投影z后成为个线段会合于一点e, e是 三相共存线的投影,K是临界点的投影,OK、OL、es线段分别是气液共存面、固液 共存面、气固共存面的投够,它们是PT图上气、液、固三相的分界线。K还是与液 态共存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S6则是与固态共存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变化 的曲线。临界点K以上气、液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过渡是连续进行的。三相图上图称为气液固三相图.全面地反映了三项存在的条件和相互转变的情况。(EdszEoI)d372.45刃(亦呛1)2.17xl0-3二氧化碳等温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