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3395764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某些体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伙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过程与措施诵读 合伙探究 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体现手法。学时安排:3学时第学时秋兴八首(其一)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种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

2、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她的诗被称为“诗史”,她也被称为“诗圣”,是国内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觉得她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她就是国内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目前,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如何读懂一首诗?一方面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懂得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必须要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体现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

3、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们还得懂得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国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她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始终很赏识杜甫

4、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她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规定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读再齐读。 3、简介鉴赏诗歌的环节和措施: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体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根据以上简介的措施环节,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

5、感。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明确:意象有: 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伙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

6、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安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安静。整个天地都处在不安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安静。(4)丛菊两开她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怀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始终怀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步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

7、的游子更加怀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种“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问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问题: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 (1)对偶 颔联 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借景抒情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5、齐读或背诵。四、作业:、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毕第(1)小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

8、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种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她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单寂寞;第三联“落日”比方自己傍晚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背诵第2学时咏怀古迹教学目的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某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措施。 一、

9、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种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盼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饱经风霜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如何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二、题解及背景简介 咏怀古迹是一种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乱不安,诗人仍旧客居她乡。吟咏古迹,追

10、思历史人物的同步,诗人也抒发了自己毕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自由朗读诗文。规定:读准字音。2、欣赏课文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止、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4、生运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重要内容。)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傍晚。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结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虽然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11、情。 四、诗文鉴赏。 1、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明确:怨恨、阅读诗文,思考问题: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明确:写景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种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

12、近年前,一种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毕生,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体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种富丽繁华,一种荒芜冷落,对比多么悬殊!通过 “紫台”,“朔漠”,“傍晚”,“青冢”等这些对比,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

13、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毕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种典故,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导致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刊登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因此得售其奸,昭君之因此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导致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度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 问题()“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觉得,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进一步一想,昭

14、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种美女,居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种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但是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称于汉皇后),尚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后来,非常怀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但愿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虽然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本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15、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管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歌是不是具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懂得,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热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固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因此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步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体现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步也在暗中体现自己的深沉怨恨。因此,诗歌对王昭君予以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她乡的苦闷和惆怅。(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己,抒己怀。) 昭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