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3104566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座高中新课程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改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改革主讲人:汪平 时间:2010年8月28日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教学改革,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复杂的浩大的工程,它牵挂着高中课程的变革,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用人机制、社会大众心理,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只在局部、表层、皮毛上作文章,不作全方位的手术,不改根本,学生、教师也只会削足适履,依然戴起镣铐跳舞。在此,我着重谈三个板块: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误区;二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三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一、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误区 1、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高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旧的教

2、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现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高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

3、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高中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2、高中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学改革的重点.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落实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中课程新改革在高中课程实施和教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以新的方式实施高中新课程。高中新课改下高中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4、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要着力改变教师观念(课程观、教学观与学生观)。 高中新课程中的课程观.课程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

5、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高中新课程中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即是交往。a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b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c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d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论。a教学的结论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b教学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c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d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

6、、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e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教学观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论。a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b高中新课程强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高中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

7、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对自身。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人性,展现个人魅力。 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要着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8、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高中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高中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高中新课程强调反思。以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高中新课程强调合作。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要注重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要着力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

9、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管理制度。4、高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学改革的误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高中新课程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生命活力,许多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认识将会有很大提高。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回首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与高中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将会发现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其中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 误区之一:高中新课程改革就是换一套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的逐步实施,人们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教材”新陈代谢”的速度也有加快的

10、趋势。从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到高中教材的更替,近年来,中学新教材的培训几乎没有停过,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只是和以前一样,换一套教材而已。那么,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真的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就学科教师而言,需要学习钻研的也不仅仅是一套新的教材,新的教育观念需要我们理解和确立,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熟悉和钻研,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领悟,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达

11、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误区之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主要采用“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应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高中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创设一些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相互对立的,高中新课程教学应倡导探究性学习,抛弃接受式学习。乍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符合高中新

12、课程的理念,实际上,它割裂了两种学习方式在实践中的联系,其结果必然是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容易引起教学上的混乱。学习心理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是人们通过阅读、倾听与研究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掌握方法和形成观念,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自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其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3、如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更充满活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的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实际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它的发展是一种从“扶”到“放”的过程,因此,只强调两者的对立面

14、而忽视二者的联系,是一种违反教育实际的静止的探究学习观,承认在理论上有区别,在实践中相联系,尽量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探究,才是辨证的探究教学观。误区之三:重视探究过程,忽视学习结果。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受一些名家名言的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探究的重点和方向没有设计清晰,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知识是探究的前提,方法融于知识之中。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概念原理指导下,观察现象,形成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使科学理论(探究结果)在探究中步

15、步逼近真理。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我们说探究是一种过程,只是要人们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结果,而不是说探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去建“空中楼阁”。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总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每堂课的探究内容适当取舍,保证时间用于重点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序,有始有终,保证围绕某一核心点探究的完整性,这应该成为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努力目标。而不能探究到哪儿算哪儿,不了了之。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没有知识,探究就失去了着陆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是对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误区之四:过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忽略教师主导作用。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