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308032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土地的誓言是初中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蔬良在1941年9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嘛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教学中要按照

2、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文体的特点,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课文,然后通过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实行爱国教育。二、学情分析: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三、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水平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2、揣摩品味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四、教

3、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及突破:A. 教学重点:1、让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B. 教学难点: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风格2、感受深沉的爱国热情。C. 教学突破:1、通过形象直观的影视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2、反复诵读,体味语言特色。我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实行适当调整,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及学习重点。五、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环节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

4、场景,用日本侵华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点评】此环节通过画面的强烈对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为文本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环节2:学生看学案,再次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并用笔标画出“学法指津”中的重要信息。【点评】此环节是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意识,明确学习的任务,从而高效的学习。环节3: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预习成果。由于“课前预习导学”中字词已有小组长和老师批改过,所以此时交流的重点其实就是关于端木薮良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一个小组展示收集的关于端木薨良的情况。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端木

5、薮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点评】此环节引导学生立足课文内容,结合课外资料全面了解端木薮良,为下文感悟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做好了铺垫。环节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案上的两个问题更改为: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b.

6、注意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我和处理。c.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2、学生初读课文,并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第一段:我常常想起,我时时听见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第二段:故乡的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反思】此环节通过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和学生初读课文,学生较好的感受了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并根据提示概括了课文内容,但显得有些啰嗦,不够简洁。环节5:深入探究,合作讨论。我对学案上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也做了些补充和调整,具体表现为:(一)学生研读课文内容,回答四个相关问题。1、深情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2、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却改

7、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3、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段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明。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以上四个问题让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班上展示。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点评】对于上面的问题要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通过学

8、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环节6:赏读课文,鉴赏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文章中精彩片段进行赏析。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鉴赏的方法技巧:可以从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修辞方法、描写的方法、情感的抒发等方面进行赏析。然后,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展示、评价。【点评】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点播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及阅读技巧,更深入地走入文本,逐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环节7:课外延伸一一我为家乡喝彩。1、谈谈你学了此文最想说什么。2、以“我为家乡喝彩”为题,写一篇仿写作文,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对它的情感,字数500字以上,写到作文本上

9、。【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至此,学生通过初读一研读一精读一赏读,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感,学习目标基本完成。环节8:结束语。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故乡的散文,字里行间凝聚着对故乡炽痛的热爱,表达了作者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强决心。故乡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放飞游子的线绕子,无论我们身置何处,我们的心永远属于故乡。同学们,在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下,让我们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努力吧!第二课时环节1:学习小组内交流上节课的学习心得,然后班内交流。(提示:可从思想内容、结构层次、选材、写法感情的抒发等方面进行总结。)【点评】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0、在于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认真总结、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环节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练习反馈”中的问题,然后小组内提出问题,班上交流,归纳总结。【点评】此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团队的力量,质疑问难,归纳总结。环节3:认真阅读“延伸阅读”中的文章,回答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要紧紧抓住六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文中的问题,然后小组内提出问题,班上交流,归纳总结。【反思】此环节应让学生总结阅读记叙类文章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环节4:把阅读七子之歌写的短文在班上展示。【反思】此环节可让学生小组间展开竞赛,一方面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另一方面达到学习本课所要完成的情感目标

11、。环节6:结束语。多媒体配乐播放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点评】此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结束本课学习。【教后反思】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3、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4、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其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5、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